[发明专利]一种降低当归早期抽薹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12821.2 | 申请日: | 202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3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杨路存;周国英;李长斌;熊丰;肖元明;王玲玲;陈晨;赵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25 | 分类号: | A01G22/25;A01G22/40;A01G7/06;A01G13/00;A01G1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圆聿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1 | 代理人: | 苟铭 |
地址: | 810001***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当归 早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当归早期抽薹的方法,选择条件优越的黑土、黑垆土进行播种,轮作周期3年以上,播种前再浅耕一次,翻地前施入腐熟农家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同时灭害虫。随后种苗移栽,同时选择大豆种子进行点种。移栽前对种苗杀菌处理,边浸边晾。移栽时间3月中下旬移栽,宽膜覆盖穴植,覆膜后按1行大豆、3行当归进行种植。当归移栽时,每穴两侧各栽1株苗,归苗头部顶芽距地膜2‑3cm,用细土压实,破口封严。大豆点种时,每穴放置豆种2粒,细土压实,破口封严。当归与大豆间作后的抽薹率都低于当归单种。且不同的间作比例对抽薹率的影响也不同,当归与大豆3:1间作时当归的抽薹率最低,只有26.06%,同时当归年增产率高达6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材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当归早期抽薹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归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别名秦归,主产于甘肃、云南、陕西、四川等省,是我国常用中药材,素有“十方九归”之称,常用于老年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骨关节病症、肌肉组织病症等的治疗与预防。常规当归生产周期为3年,第1年6~7月播种育苗,10月下旬挖苗贮藏,第2年3~4月移栽定植,秋季收获肉质根作药用,第3年留种母株开花结实,收获种子。
当归全生育期越两冬跨三年,栽培上可分为育苗阶段、成药阶段和种子生产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夏至前后(6月中下旬)到寒露(10月中下旬)的育苗阶段,10月下旬起苗贮藏;第二阶段是在第二年清明前后(4月上旬左右)移栽,至霜降(10月下旬)采挖的成药阶段;第三阶段是在收获成药时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不挖根,留在田间做母根即种子田,待第三年开春植株返青后,抽墓、开花、结子,10月份种子成熟后采收种子。如果是以收当归药材为目的,则完成前两个阶段即可,然而生产中普遍存在当归第二年提早抽薹现象,当归一旦抽薹地下根就会木质化,形如柴根而丧失药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当归“早期抽薹”。早期抽薹后拔出抽薹植株会造成田间缺苗断垄,为了保苗,移栽时往往以成倍的苗栽于田间,但拔去抽薹后田间植株疏密不匀,当归个体也大小不匀,致使种植成本增加,产量和品质降低。
目前当归抗早抽薹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方法有繁育良种,选择高海拔地区育苗以控制幼苗大小,用遮阴、控施氮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高密度种植、中期留小苗、拔除抽薹苗等,但是这些方法抗早抽薹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当归种苗经过了低温春化阶段,使其具备了早抽薹的条件。另外当归种植过程中当归率过高,严重影响当归的药用数量和质量。
为了克服现有当归栽培过程中早期抽薹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当归早期抽薹的方法,以此解决当归成药期早期抽薹严重,影响当归生产产量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有效解决当归早期抽薹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避免当归早期抽薹的栽培方法,在保证当归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有效防止当归早期抽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降低当归早期抽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品种选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作为当归正品的物种来源;
(2)选地:选择土层深层、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黑土、黑垆土;
(3)整地:前作收获后进行深耕灭茬,深翻30cm以上,除草、石块,播种前再浅耕一次,翻地前施入腐熟农家肥,无条件施入农家肥的地块,施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结合整地施入50%的辛硫磷,用细土拌匀后撒施地表,消灭地下害虫;
(4)种苗选择:选择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芽体完整的种苗进行移栽,同时选择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大豆种子进行点种;
(5)种苗处理:移栽前对种苗进行消毒处理,边浸边晾;
(6)移栽时间:选择3月中下旬进行移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28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顶扇灯
- 下一篇:一种高效节能的无动力农村污水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