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廊智能在线监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13551.7 | 申请日: | 202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96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詹姆斯·刘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泓业致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7/10 | 分类号: | G08B17/10;G08B17/06;G08B17/12;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梁波 |
地址: |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在线 监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廊智能在线监测系统,包括面式温度传感装置包括红外成像仪和/或紫外光谱监测仪,用于采集管廊内温度场分布信息;主动烟雾传感装置包括烟雾探测器、风机以及吸气系统,风机用于增加管廊内气流动力,吸气系统用于吸引气流流向烟雾探测器,烟雾探测器感应气流中烟雾浓度信息;控制系统,用于接收所述温度分布信息以及烟雾浓度信息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发出控制信号至所述所述面式温度传感装置以及主动烟雾传感装置;本发明监测系统尤其适用于电缆地下管廊的监测,当然也适用于包括电缆设施的综合管廊的监测;本系统监测参数全面、对警情监测能力强、灵敏度高,利于地下管廊设施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廊监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为一种管廊智能在线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力管廊是在城市道路的地下空间建造的专门用于电力电缆输送电力的隧道,也可以与天然气、通信等设备构成综合管廊;廊短则几公里,长则几十或数百公里,巡检人员不可能实时完全掌握管廊内的运行工况,因此其安全运行状态,故障状态,运维人员工作的环境状态均为管廊管理环境中的重中之重,但现有的技术在进行上述目的应用中,尚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目前的电力管廊内都是通过点式监测或线式监测,即管廊内隔一段距离的穹顶上设置一监测点安装一组传感器监测管廊内环境参数,其在电力设备弥补的地下管廊内,抗电磁干扰能力差,且自然状态下,对管廊内环境参数也较为迟钝;并且电力管廊内的线式监测,即电力输送管路外设置一条或两条线式传感器(光纤温度传感器)对管路温度进行监测,光纤温度传感器不仅需要顺沿输送管路全线安装,并且如果中间任意点或任意段的光纤温度传感器与输送管路贴合不紧密,都会使得对该点或段的温度监测迟钝;而且,输送管路外径较大,如果远离光纤温度传感器的表面局部高温,光纤传感器未必能及时监测到,可靠性差。
针对上述的诸如此类弊端,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管廊智能在线监测系统,以提高管廊内的监控可靠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管廊智能在线监测系统,包括控制系统、面式温度传感装置以及主动烟雾传感装置;面式温度传感装置和主动烟雾传感装置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和/或通信连接;
其中所述面式温度传感装置包括红外成像仪和/或紫外光谱监测仪,用于采集管廊内温度场分布信息;
所述主动烟雾传感装置包括烟雾探测器、风机以及吸气系统,风机用于增加管廊内气流动力,吸气系统用于吸引气流流向烟雾探测器,烟雾探测器感应气流中烟雾浓度信息;
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接收所述温度分布信息以及烟雾浓度信息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发出控制信号至所述所述面式温度传感装置以及主动烟雾传感装置。
进一步的,上述的管廊智能在线监测系统中,还包括管廊气流环境监控装置,管廊气流环境监控装置包括风向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风向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还用于与管廊通风系统以及管廊自动隔绝门通信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的管廊智能在线监测系统中,还包括与所述控制系统有线或无线通信连接的电力设备安全监测装置,用于电力设备绝缘材料被氧化/蜕化/裂解的产物监测。
进一步的,上述的管廊智能在线监测系统中,电力设备安全监测装置可为VOC传感器、GC-MS联用仪、分子筛、Zeolite和活性炭以及FTIR气体监测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VOC传感器、GC-MS联用仪以及FTIR气体监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通信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的管廊智能在线监测系统中,电力设备安全监测装置还包括用于线缆表面温度监测的分布式光纤测温传感器、用于设置在舱室顶部的线型光纤感温火灾探测器和/或感烟火灾探测器,且均与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泓业致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泓业致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35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质基碳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触控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