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地故障的快速切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13747.6 | 申请日: | 202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1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詹亮星;王彦;周艳红;李伟;蔡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赣东北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26 | 分类号: | H02H7/26;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勤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97 | 代理人: | 尹英 |
地址: | 333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地 故障 快速 切除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地故障的快速切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01、建立基于高维时空数据驱动的配网运行状态分析评估模型,形成以工程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故障诊断认知方法;步骤S02、构建兼顾敏感性和可靠性的电力系统和设备运行的态势指标,提出对配网接地故障辨识算法;步骤S03、对多维数据复杂相关关系的配网系统状态进行异常检测和故障诊断;步骤S04、形成接地故障智能快切综合后台系统;步骤S05、对系统记录的实际故障波形进行分析,提出治理方案。本发明通过新型暂态选线原理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的相互补充,保证接地故障判别及故障支路选线的准确性,及时地发现事故隐患,防患于未然,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地故障的快速切除方法。
背景技术
配电网系统架设范围广、线路类型复杂,是电力系统的薄弱环节,提高和保障配网供电可靠、减少非故障停电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配电网主要是小电流接地系统,接地故障特征不明显,为迅速、准确地检测和确认接地故障支路增加了难度,易造成伴随接地故障发展而来的多点接地或相间短路等扩展性危害。所以接地故障的有效判别是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和安全性的关键。
故障发生时除了自动、快速、准确诊断故障类型,快速跳开故障支路更加重要。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因人工排查造成非故障支路停电,及时隔离故障防止事故扩大,加快故障修复速度,对提高电网供电可靠率和安全性意义重大。
同时,为适应当前对配电网系统发生故障时,既要保证可靠供电减少非计划停电,又要快速定位并及时跳闸清除故障点消除触电隐患,减少触电伤亡事故保障人身安全的要求,有必要掌握配网故障特征辨识、故障支路准确选线和故障支路快速切除的技术方法,避免故障对配网系统造成安全威胁,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提供一种接地故障的快速切除方法,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人工排查造成非故障支路停电,另一方面,通过对故障支路的快速切除及轮切机制的应用,避免人员触电事故的发生,对人员安全保障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接地故障的快速切除方法,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人工排查造成非故障支路停电,另一方面,通过对故障支路的快速切除及轮切机制的应用,避免人员触电事故的发生,对人员安全保障意义重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接地故障的快速切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建立基于高维时空数据驱动的配网运行状态分析评估模型,形成以工程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故障诊断认知方法;
步骤S02、构建兼顾敏感性和可靠性的电力系统和设备运行的态势指标,提出对配网接地故障辨识算法;
步骤S03、对多维数据复杂相关关系的配网系统状态进行异常检测和故障诊断;
步骤S04、形成接地故障智能快切综合后台系统;
步骤S05、对接地故障智能快切综合后台系统记录的实际故障波形进行分析,提出治理方案。
优选的,所述步骤S01包括以下步骤:S011、对不同故障进行仿真分析,输出若干种类型的故障样本;S012、对不同类型的故障样本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自学习;S013、对故障进行分类。
优选的,所述步骤S03包括以下步骤:S031、建立故障集;S032、对故障集进行仿真数据分析,校验改进和数据挖掘后形成关联关系;S033、最后对电网状态进行估计。
优选的,所述步骤S032具体包括:步骤S0321、对潮流数据、序网数据以及动态数据进行整合;S0322、形成中间数据,得到结果数据;S0323、对结果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得到关键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赣东北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赣东北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37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