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自动化的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康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14678.0 | 申请日: | 202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6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惊涛;郭瑞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中市中心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G7/057 | 分类号: | A61G7/057;A61H15/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旌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10 | 代理人: | 董建娜 |
地址: | 723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自动化 神经外科 术后 护理 康复 装置 | ||
一种智能自动化的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康复装置,包括箱体,箱体顶侧的开口内设有两列数个左右对称的条形板,左右两个条形板的相邻侧分别铰接连接,左侧条形板的底侧分别开设第一倒T型滑槽,第一倒T型滑槽内分别活动安装第一倒T型滑块,第一倒T型滑块能够沿第一倒T型滑槽左右滑动。本发明结构简单,构思巧妙,将床板分成数段条形板,并使条形板交叉升降,相邻的条形板能够交叉对患者形成支撑力,从而使患者与床板的接触点不断交叉变换,从而避免患者某一处皮肤长时间被压迫造成的褥疮,且左右相邻的条形板铰接连接,能够使一侧的条形板沿与相邻侧条形板之间的铰接轴转动,从而实现帮助患者翻身。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护理康复装置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自动化的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神经外科术后进行护理,以便患者尽快康复,而刚刚术后的患者不宜活动,需要躺在病床上,而褥疮是病床患者的重大威胁,由于术后的患者不宜翻身活动,经常患有褥疮,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智能自动化的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康复装置,从而能够避免褥疮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自动化的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康复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智能自动化的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康复装置,包括箱体,箱体顶侧的开口内设有两列数个左右对称的条形板,左右两个条形板的相邻侧分别铰接连接,左侧条形板的底侧分别开设第一倒T型滑槽,第一倒T型滑槽内分别活动安装第一倒T型滑块,第一倒T型滑块能够沿第一倒T型滑槽左右滑动,条形板的下方分别设有与箱体底部固定连接的竖管,竖管的上端分别轴承连接同轴的丝母的底侧,丝母内分别螺纹配合安装丝杠,左侧的丝杠与右侧的丝杠螺纹旋向相反,丝杠的下端仅能够在竖管内上下移动,左侧的丝杠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倒T型滑块的底侧铰接连接,右侧的丝杠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条形板固定连接,丝母的外周分别固定安装同轴的环形斜齿轮,左右对称的两个竖管之间分别设有横轴,横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电磁离合器的输入轴,电磁离合器的输出轴分别固定安装斜齿轮,斜齿轮分别与对应的环形斜齿轮啮合配合,电磁离合器与箱体的底部分别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箱体的底部固定安装电机,电机转轴的外端固定安装主动齿轮,横轴外周的中部分别固定安装同轴的齿轮,其中一个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配合。
如上所述的一种智能自动化的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康复装置,所述的条形板的顶侧分别开设均匀分别的球面凹槽,球面凹槽内分别活动安装球体,球体仅能够在对应的球面凹槽内转动,球体大于二分之一的部位位于球面凹槽内,且球体足够的密集。
如上所述的一种智能自动化的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康复装置,所述的条形板为圆柱体,圆柱体的底侧分别开设条形凹槽,第一倒T型滑槽开设于条形凹槽的顶侧,右侧的丝杠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条形凹槽的顶侧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智能自动化的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康复装置,所述的箱体左侧与右侧的上部分别开设条形透槽。
如上所述的一种智能自动化的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康复装置,所述的箱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电磁离合器、电机通过电路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智能自动化的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康复装置,所述的竖管的内壁分别开设条形滑槽,条形滑槽内分别活动安装滑块,滑块分别与对应的丝杠的下端固定连接,滑块仅能够沿对应的条形滑槽上下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中市中心医院,未经汉中市中心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46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