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温宽频段吸波涂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16849.3 | 申请日: | 2020-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5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星;马国佳;韩秀全;孙刚;武壮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5D5/00 | 分类号: | B05D5/00;B05D7/00;B05D3/12;B05D3/00;C09D183/04;C09D5/32;C09D7/61;C09J17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宽频 段吸波 涂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温宽频段吸波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工件基体材料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喷砂后清洗;(2)在步骤(1)中基体材料表面上涂敷或喷涂粘结层;(3)在步骤(2)的粘结层上涂敷或喷涂铁磁性吸波层;(4)在步骤(3)的铁磁性吸波层涂敷或喷涂隔热层。本发明制得的吸波涂层由底层的粘结层、中间层的铁磁性吸波层与表层的隔热层组成,通过隔热层与铁磁性吸波层这一双层结构的复合,解决了中温500℃环境对铁磁性吸波层吸波效果的影响,解决了铁磁性吸波层不能在中温条件下使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温宽频段吸波涂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吸波材料工艺简单,施工方便,易于更换、维修,是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吸波涂层是其主要形式,吸波涂层成分主要由吸波剂和透波材料组成,吸波原理为:当电磁波作用到吸波涂层表面上时,涂层中的透波材料会使电磁波有效透入,而当透入的电磁波与分散在涂层中的吸波剂单元相遇时,将发生相互作用,其能量损耗机制主要包括电阻损耗型、电介质损耗型及磁损耗型,电磁波通过这些作用方式,其能量最终将转换成热能,从而实现有效吸收。
目前传统吸波涂层采用电磁性吸波剂,吸波频段宽、吸波峰值高,但由于铁磁性材料居里温度点的限制,耐受高温性不足,铁磁性材料在500℃时电磁参数明显降低,导致吸波效果明显下降;而耐高温吸波涂层大多是电损耗型吸波材料,主要是陶瓷类高温吸波涂层,吸波剂多为SiC纤维、Si、钛酸钡、C/C材料等,此类涂层在1000℃以上广泛应用于高温吸波领域,与常温应用的磁性吸波材料相比,高温吸波材料具有耐高温、强度高、蠕变低、膨胀系数低、耐腐蚀性强的特点,但吸收频带较窄,低频吸波效果较差。同时陶瓷类材料介电常数随温度变化较大,在中温500℃条件下吸波剂介电损耗性能差,难以发挥其吸波特性,吸收频段更窄、效果更差。
中国专利CN106497313A公开了一种耐高温吸波涂层及其应用,该专利公开的吸波涂层耐受温度在350℃左右,并不能耐受500℃的高温,而且该吸波涂层中没有在基体表面设置粘结层,这样得到的吸波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不是很高;该专利对羰基铁粉进行了包覆,该方法对于片状或其他吸波剂粉体进行包覆较为困难,通用性较低;该专利公开的耐高温吸波涂层的结构为隔热层+吸波层+隔热层的结构,该专利中隔热层与吸波层的树脂材料分别采用酚醛树脂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隔热层与吸波层的树脂材料不一致,易发生层间剥落;该专利固化过程需进行加热固化,对防护基体尺寸、形状等选择均有影响;该专利中隔热方式是通过陶瓷填料和耐高温树脂配合以降低热传导,隔热层表层物质并不能燃烧,隔热效果不太好;同时该专利中的隔热层仅起到隔热作用,没有起到吸波作用,涂层整体的吸波效果不太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温宽频段吸波涂层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吸波涂层由底层的粘结层、中间层的铁磁性吸波层与表层的隔热层组成,隔热层隔绝热量传输,降低温度对铁磁性吸波层的影响,同时兼具一定的吸波效果,且不影响电磁波透过到达铁磁性吸波层,而铁磁性吸波层受隔热层保护,层内温度低于居里温度,铁磁性吸波剂免受温度影响,保持了铁磁性吸波剂高效、宽频的吸波特点,通过隔热层与铁磁性吸波层这一双层结构的复合,解决了中温500℃环境对铁磁性吸波层吸波效果的影响,解决了铁磁性吸波层不能在中温条件下使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温宽频段吸波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工件基体材料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喷砂后清洗基体材料表面,得到干净的基体材料表面;
(2)粘结层处理过程:
在步骤(1)中得到的干净的基体材料表面上涂敷或喷涂粘结层,粘结层所用的绝缘涂料为有机硅橡胶树脂、聚四氟乙烯或聚氨酯;
(3)铁磁性吸波层处理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68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席夫碱结构苯胺齐聚物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渗透污泥脱水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