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突预测探孔的图表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18043.8 | 申请日: | 2020-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1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张秀峰;吴光亮;郭向阳;边瑞武;王国梁;刘进;赵智超;李建力;王树亮;王树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40/18 | 分类号: | G06F40/18;G06F40/174;G06T11/20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郑晋周 |
地址: | 048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测 图表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瓦斯地质研究领域,公开了一种防突预测探孔的图表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excel表格中,设置用于输入第一数据的第一表格区域的表头,并设置用于生成第二级数据的第二表格区域的表头和函数计算公式,同时,在excel表格中设置第三表格区域的表头,同时,以第三区域数据为关联对象,建立图表;S2、将防突预测原始数据输入所述第一表格区域中,然后将第二表格区域自动生成的数据拷贝到第三表格区域中;S3、将第三表格区域中的数据按照升序进行排列;通过图表中的曲线图观测前方煤层顶、底板是否连续,煤层厚度和坡度是否正常,从而确定掘进前方是否存在地质异常。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显示直观,易于分析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防突预测探孔分析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瓦斯地质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突预测探孔的图表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以往分析防突预测探孔时,需要通过CAD作图来分析,利用这种方法比较费时,且需要分析人员具备一定的地质知识和CAD作图能力,限制了全员参与率。为了方便所有人员快速、准确的得出结论,需要提出一种操作简便的分析方法,通过Excel表格的图表功能使预测数据生成曲线图,以实现直观的体现煤层顶、底板起伏变化情况,以减轻防突预测探孔分析的劳动强度,开创“防突工作人人防”的大好局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防突预测探孔的图表分析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突预测探孔的图表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excel表格中,设置用于输入第一数据的第一表格区域的表头,并设置用于生成第二级数据的第二表格区域的表头和函数计算公式,同时,在excel表格中设置第三表格区域的表头,同时,以第三区域数据为关联对象,建立图表;
S2、将防突预测原始数据输入所述第一表格区域中,然后将第二表格区域自动生成的数据拷贝到第三表格区域中;
S3、将第三表格区域中的数据按照升序进行排列;通过图表中的曲线图观测前方煤层顶、底板是否连续,煤层厚度和坡度是否正常,从而确定掘进前方是否存在地质异常。
所述第一表格区域中,表头包括七项内容:探测位置、煤层坡度、探孔方位与掘进方位夹角、开孔高度、探孔倾角、孔深、见煤矸情况。
所述第二表格区域中,表头包括两项内容:投影后平距和投影后垂距;
其中,将第一级数据生成第二级数据的函数计算公式如下:
投影后平距=cos(E3*PI( )/180)*cos(C3*PI( )/180)*F3;
投影后垂距=sin(E3*PI( )/180)*sin(C3*PI( )/180)*F3+D3;
其中,E3表示探孔倾角,C3表示探孔方位与掘进方位的夹角,F3表示孔深,D3表示开孔高度。
所述步骤S1中,第三表格区域设置有三个数据区,分别为见顶数据区、底板数据区及全煤情况区,每个区域的表头均包括X值和Y值;
所述步骤S2中,将第二表格区域自动生成的数据拷贝到第三表格区域中时,按照数据对应的类型,使用“选择性粘贴”→“数值”命令将数据分别复制到见顶数据区、底板数据区及全煤情况区。
所述步骤S1中,以第三表格区域数据为关联对象,建立图表的具体方法为:
选择Excel表格菜单栏中“插入”→“图表”→“XY散点图”→“平滑线散点图”→“系列”,通过添加系列并对应的选取“X值”与“Y值”来生成图表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80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覆膜板自动撕膜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攀岩学习方法、系统和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