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变换行走方式的助起立轮椅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22139.1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5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全振潭;刘宗鑫;李秦川;陆文武;宋晓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G5/06 | 分类号: | A61G5/06;A61G5/10;A61G5/1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王之怀;王洪新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换 行走 方式 起立 轮椅 | ||
1.可变换行走方式的助起立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布置的底盘(900)、安装在底盘上以进行轮式行走的两组轮式走行装置(100)、安装在底盘下部以进行履带式行走的两组履带式走行装置(200)、安装在底盘中部上方的座椅(600)、连接在底盘与座椅之间以调节座椅位置的移动提升装置(500)、安装在底盘后部以辅助轮椅驻停的两组助锄(300)、安装在底盘上且位于座椅与助锄之间的两组车篷收放装置(400)以及安装在底盘上且位于座椅旁以辅助老人拿取物品的辅助动作放大器(800);两组轮式走行装置、两组履带式走行装置、两组助锄以及两组车篷收放装置分别结构相同且关于底盘的竖直中心面左右对称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换行走方式的助起立轮椅,其特征在于:每组轮式走行装置均包括可转动地定位在底盘前部的前轮(101)、驱动前轮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竖直固定在底盘后部下方用于减震的若干弹簧(103)、固定在弹簧末端的轮轴支架(104)以及可转动地定位在轮轴支架上的后轮(102);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与前轮同轴固定连接的大齿轮(105)、固定在底盘上的第一电机(108)、与第一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接的小齿轮(106)以及绕设在大齿轮与小齿轮外周的链条(10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换行走方式的助起立轮椅,其特征在于:每组履带式走行装置包括前后间隔一定距离地竖直固定在底盘底部的两组轮履切换气缸(202)、水平固定在两组轮履切换气缸推杆末端的外伸轴架(203)、沿左右方向安装在外伸轴架一端的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上的主动轮(201)、可转动地定位在外伸轴架另一端的导向轮(206)、绕设在主动轮和导向轮外周的履带(205)以及安装在履带内侧以支撑履带的若干诱导轮(2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换行走方式的助起立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提升装置包括竖直固定在底盘上的后腿支撑柱(510)、分别竖直安装在后腿支撑柱前后两侧的第二滑轨(502)、可沿后腿支撑柱前侧的第二滑轨竖直运动的第一提升柱(511)、用于驱动第一提升柱的第一定位气缸(501)、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在第一提升柱上的后支撑杆(503)、可沿后腿支撑柱后侧的第二滑轨竖直运动的第二提升柱(512)、驱动第二提升柱的第二定位气缸(513)以及用于提高座椅承载能力的四连杆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换行走方式的助起立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连杆结构包括第一连杆(508)、第二连杆(507)、第三连杆(506)和第四连杆(504);其中,第一连杆水平固定在底盘上且第一连杆上设置有滑动配合的第一滑轨(509)和第一滑块(505);所述第二连杆一端铰接在第一滑块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三连杆的中部;所述第三连杆一端与第一连杆铰接,另一端与前支撑杆(602)铰接;所述第四连杆一端铰接在前支撑杆上,另一端铰接在后支撑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换行走方式的助起立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包括底部铰接在底盘上的若干前腿支撑柱(605)、沿左右方向水平固定在若干前腿支撑柱上部的前支撑杆(602)、位于四连杆机构上方且一端与前支撑杆铰接的座板(604)、底座固定在第四连杆上且其推杆铰接在座板底部以调节座板倾斜角度的座板气缸(606)、下端铰接在第一提升柱上的靠背(603)以及底座固定在第二提升柱上且其推杆铰接在靠背中部以调节靠背倾斜角度的靠背气缸(60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换行走方式的助起立轮椅,其特征在于:每组车篷收放装置包括前后间隔一定距离且竖直固定在底盘上的两根立柱(406)、水平连接在两根立柱顶端的横梁(407)、竖直设置在后方立柱上的第四滑轨(405)、可竖直滑动地定位在第四滑轨上的第四滑块(404)、竖直固定在后方立柱上且其推杆与第四滑块固定连接的第三气缸(401)、一端与第四滑块铰接且另一端向座椅上方伸出的蓬杆(402)以及一端铰接在横梁上且另一端铰接在蓬杆中部的斜杆(4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213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矿井下巡检机器人水力充电装置
- 下一篇:耐高压的高精度温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