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强非均质碳酸盐岩水平井分段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23828.4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48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刘飞;李力;周长林;马辉运;陈伟华;李松;胡秋筠;唐鑫苑;王柯人;何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3;G06Q50/02;E21B43/2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董亚军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非均质 碳酸盐 水平 分段 设计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强非均质碳酸盐岩水平井分段设计方法,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所述方法通过对多个已经进行分段酸压的水平井中每个酸压层段的多个地质参数进行无因次化处理、与对应的测试产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确定主控因素及影响权重后,得到待研究层段的储层改造系数的计算公式。当需要对待分段酸压的水平井进行分段设计时,将每个储层段的多个地质参数代入到计算公式中,得到每个储层段的储层改造系数和储层改造系数与储层深度的关系曲线,利用该关系曲线确定酸压层段的个数及每个酸压层段的长度。该方法利用储层改造系数对强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进行定量化表征后再分段,避免了仅依靠方案设计人员的学识和经验导致的改造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强非均质碳酸盐岩水平井分段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多样,孔隙、溶蚀孔洞、天然裂缝不同程度发育,储集类型复杂,储层物性差异大,非均质性强。水平井由于油气储层钻遇率高、含油气井段长,井与油气层的接触表面积大,单井产量常为同区域直井产量的数倍,现已成为碳酸盐岩开发的首选完井方式。在强非均质碳酸盐岩水平井开发过程中,通常采用分段酸压的方式来实现产量的增加,即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将不同井段进行分段,分段后对每个井段逐级进行酸压改造。
相关技术中,强非均质碳酸盐岩水平井的分段方式为方案设计人员利用地震解释、钻井、录井和测井资料,根据油气储层的发育范围确定分段位置和个数。此类分段方法主要依赖方案设计人员的学识和经验,改造效果的不确定性较大,很容易在划分过程中将储渗条件“好”和“差”的井段划分为一个改造段,而如此划分后,对该段的酸压将优先改造储渗条件“好”的井段,难以改造储渗条件“差”的井段,进而导致改造效果差,不利于充分发挥各井段的产出作用。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强非均质碳酸盐岩水平井分段设计方法,可以利用储层改造系数对强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进行定量化表征后再进行分段,有效避免仅依靠方案设计人员的学识和经验导致的改造效果差的问题,增大储层动用程度,提升改造效果。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强非均质碳酸盐岩水平井分段设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预设区域内的多个已经进行分段酸压的水平井中每个酸压层段的多个地质参数进行无因次化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已经进行分段酸压的水平井中每个酸压层段的每个地质参数的无因次值;
根据所述多个已经进行分段酸压的水平井中每个酸压层段的每个地质参数的无因次值和所述多个已经进行分段酸压的水平井中每个酸压层段的测试产量,得到每个地质参数与测试产量的相关系数;
根据所述每个地质参数与测试产量的相关系数,得到多个主控因素及每个所述主控因素的影响权重;
根据所述多个主控因素及每个所述主控因素的影响权重,得到待研究层段的储层改造系数的计算公式;
将所述预设区域内待分段酸压的水平井中每个储层段的多个地质参数代入到所述待研究层段的储层改造系数的计算公式中,得到所述待分段酸压的水平井中每个储层段的储层改造系数;
根据所述待分段酸压的水平井中每个储层段的储层改造系数,绘制得到所述待分段酸压的水平井中储层改造系数与储层深度的关系曲线;
根据所述待分段酸压的水平井中储层改造系数与储层深度的关系曲线,确定酸压层段的个数及每个所述酸压层段的长度。
可选的,所述对预设区域内的多个已经进行分段压裂的水平井中每个酸压层段的多个地质参数进行无因次化处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预设区域内的多个已经进行分段酸压的水平井的地震资料、录井资料、钻井资料、测井资料、试油资料以及测试资料,得到多个已经进行分段酸压的水平井中每个酸压层段的多个地质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38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体式内窥镜系统在组织腔体内的图像采集方法
- 下一篇:网络转换方法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