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膜装置及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23882.9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8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陈霞;陈健;张小丽;杨马;刘家星;唐洪;李良玉;杨壮志;魏文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9/14;C02F3/10;C02F3/28;C02F101/20;C02F101/30;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成都厚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5 | 代理人: | 杨琪 |
地址: | 611134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膜 装置 淡水 养殖 水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膜装置及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方法,涉及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领域,将好氧段膜和厌氧段膜通过过渡体连接成一个整体,在好氧段膜和厌氧段膜外分别罩设用于维持微生物活性的培养瓶一和培养瓶二,以便短暂保持生物膜装置的活性,将其作为一个产品出售;将该生物膜装置用于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时,先打开培养瓶一的瓶盖,使好氧生物不断繁殖形成好氧层,同时消耗掉生物膜处理室中的氧气,降低水中溶氧量,在好氧层下方形成缺氧环境,再戳破培养瓶二的薄膜,使厌氧菌大量生长,逐渐形成过渡层和厌氧层,硝化、反硝化反应得以进行,从而起到了脱氮、除磷、去除水体有机物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物膜装置及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投入的负面效应日益严重,为了增加淡水产品的产量,向养殖水体大量投放人工饵料,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淡水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淡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权威部门检测表明,我国河流、湖泊的80%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于历年来严重干旱的北方地区,几乎没有未遭受污染的河流、湖泊。目前我国淡水养殖用水多数来自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淡水养殖池塘、水库、河流由于养殖条件的需要,水中剩余的氮、磷、有机物有一定的积累。面对渔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除了环保等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减少各种陆源污染外,海洋与渔业部门应首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水产养殖本身造成的污染。
生物膜技术是人们长期以来根据自然界中水体自净的现象,农田灌溉时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以及有机物的腐败过程,总结、模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它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某些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通过与污水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吸收并加以同化,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在污水处理中,生物膜法是采用细胞固定化技术,将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固定在生物膜中,并利用该生物膜处理污水,具有操作简便,易于回收,及适应性强等优点,将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到淡水养殖尾水处理上,具有较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生物膜装置及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方法,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生物膜并将该生物膜应用于水处理设备中,达到快速脱氮、除磷、去除水体有机物并循环利用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生物膜装置,包括好氧段膜、厌氧段膜及过渡体,所述过渡体上端与好氧段膜下端粘接,所述过渡体下端与厌氧段膜上端粘接,所述好氧段膜外罩设有用于维持好氧生物活性的培养瓶一,所述培养瓶一与过渡体上部连接,所述培养瓶一的一侧设有瓶盖,所述厌氧段膜外罩设有用于维持厌氧生物活性的培养瓶二,所述培养瓶二与过渡体下部连接,所述培养瓶二的一侧设有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好氧段膜包括微生物挂膜载体一,所述微生物挂膜载体一上附着有维氏硝化杆菌和光合细菌;所述厌氧段膜包括微生物挂膜载体二,所述微生物挂膜载体上附着有丁酸梭菌和芽孢杆菌。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挂膜载体一为纳米碳纤维载体、斜发沸石载体、发光沸石载体或钙十字沸石载体中的一种,所述微生物挂膜载体二为纳米碳纤维载体、斜发沸石载体、发光沸石载体或钙十字沸石载体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挂膜载体一和微生物挂膜载体二均为锯齿状。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挂膜载体二的锯齿密度大于较微生物挂膜载体一的锯齿。
进一步地,所述培养瓶一的pH范围为7.5- 8.5,所述培养瓶二的pH范围为5.5-7.0且溶氧量小于1.0 mg/L。
进一步地,所述好氧段膜位于上部,长度为0~1.0m;所述厌氧段膜位于下部,长度为0~0.8m,所述过渡载体位于中部,且为可伸缩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未经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38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闪光灯驱动电路
- 下一篇:一种淀粉空心胶囊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