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态浮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24650.5 | 申请日: | 2020-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2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马书占;陈开宁;古小治;陈思文;黄蔚;刘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徐蓓;尹妍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生态浮床装置,包括消浪装置和至少一个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包括浮体、填料层、水生植物和固定装置,该生态浮床靠近岸边布设,生态浮床单体之间用绳索连接。所述浮体包括框架结构和设置于框架结构上的浮球;所述固定装置为固定桩;所述填料层包括铁丝网、三维植物网和填料;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在填料上部。消浪装置包括钢管、围网和连接环,设计成弧形,围网通过连接环与钢管衔接。本发明解决了常规生态浮床在深水区应用的问题,实现了浮床植物种子繁殖体能够自然越冬的目的,同时解决了生态浮床植物生长的营养限制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湖泊水体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浮床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和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量逐渐增加、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河流、湿地、湖泊等水体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河流、湿地和湖泊的生态功能丧失或者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生态浮床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水体原位修复技术,越来越多地受到环保人员的关注,其原理是利用浮床体中的水生植物和浮床下部填料带表面附着的生物膜共同作用,从而达到吸收与降解污染物的目的,因具有无需占地、运行成本低、改善水质和提升景观效应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然而,常规的生态浮床却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弊端:(1)生态浮床植物不合适在大风浪的深水区域生长;(2)生态浮床植物繁殖体冬季冰封在冻结冰层中,繁殖体冻伤或死亡,植物不能自然越冬;(3)水体低营养无法满足生态浮床植物正常生长,需解决营养限制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生态浮床装置,可应用于深水区,实现浮床植物种子繁殖体自然越冬。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态浮床装置,包括消浪装置和至少一个生态浮床;
所述生态浮床包括浮体、填料层、水生植物和固定装置;
所述浮体包括框架结构和设置于框架结构上的浮球;
所述填料层包括铁丝网、三维植物网和填料,铁丝网作为承托层铺设在框架结构底部,三维植物网铺设在铁丝网的上层用于放置填料,防止填料在水中分散;
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在填料上部;
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固定生态浮床;
所述消浪装置用于消浪。
优选的,所述框架结构采用货架角铁制成,货架角铁之间的采用螺丝连接固定。所述框架结构的呈立体倒置四棱台状,以达到便于组装使框架结构灵活使用的目的,所述倒置四棱台矩形上底面长宽分别为4m,2m,四棱台的高为0.5m,四棱台侧棱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70~80°。
优选的,所述浮球直径为11cm,能够更好的为生态浮床提供浮力,解决浮球直径太小浮体浮力不足,太大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问题,浮球由PVC材料制成,固定于框架结构长边三等分处和短边两等分处,为生态浮床提供浮力。
优选的,所述铁丝网的厚度为3~5cm。
优选的,所述三维植物网尺寸为1~3cm,填充厚度为12~15cm,优选距离水面/冰层下表面高度为30~35cm。
优选的,所述填料选用页岩,页岩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场所与营养且吸附效果好,对水体污染物能够起到净化作用,并且不构成二次污染,同时将水与页岩的比重控制为1:1.1-1.5。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为固定桩,固定桩通过第一固定绳连接生态浮床,固定桩底部扎入底泥;所述固定桩为钢管材质,长度2~3m,所述第一固定绳选用8mm的钢丝芯尼龙绳。
优选的,所述生态浮床装置包括多个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单体之间通过第二固定绳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绳选用8mm的钢丝芯尼龙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46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