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等效张量重构法的关联涡旋识别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26457.5 | 申请日: | 2020-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7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陈君;周思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1/42 | 分类号: | G01J1/42;G01J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等效 张量 重构法 关联 涡旋 识别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等效张量重构法的关联涡旋识别装置。实施步骤是:通过一个氦‑氖激光器产生的一束线性偏振光,进行光束扩大和相位调制后,照射空间光调制器。空间光调制器产生第一阶反射光通过针孔进行选择,然后通过一个密度滤波片传播至CCD检测器获取关联涡旋的总光强信息。在氦‑氖激光器照射至空间光调制器的同时,与该空间光调制器连接的计算机通过全息图控制产生光场的信息;运用等效张量重构法计算出随机光场的光强信息,与CCD检测器获得的总光强进行关联运算,恢复出关联涡旋的图像。将恢复出的关联涡旋图像输入至提前搭建的深度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使该深度神经网络具有关联涡旋的识别能力,实现对关联涡旋的准确识别。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信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等效张量重构法的关联涡旋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涡旋光束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波前结构布局和它所携带的确定的光子拓扑荷。将拓扑荷的无穷性用于光通信可以大幅提高光通信容量。近年来,用于光通信的涡旋光束的产生和探测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涡旋光束在复用通信以及量子保密通信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3年,Bogatyryova等人对部分相干涡旋光束的奇点特性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其关联函数存在振幅为零的特殊点,且该点处的相位会发生跃变,具有相位奇异性,并在实验中证实了其涡旋结构的存在。几乎在同一时间,针对部分相干光场中的涡旋光束,Gbur等人提出了“相干涡旋”的概念,并给出了部分相干场中相位奇点的定义式描述,即交叉谱密度为零(实部和虚部同时为零)的点。
低相干的好处在于当关联涡旋在湍流中传播并通过障碍物时,它所受影响较小;因此,它被应用于诸如物体识别和成像、光学操纵、障碍成像中的自我重建。在量子光学中,相关光子可用于传输和处理有关相关物理维度的信息。与量子光束类似,部分相干激光束也具有空间相关自由度,称为光谱相干度,并嵌入CSD函数中。此属性允许使用光场自由度的相关性来执行成像任务。当用拓扑电荷编码时,相关结构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关联光束传输。在通信中,多个信息信道的产生和复用策略,即在一个公共信道中传播多种传输模式。
等效张量重构法可以在自由空间里以数字形式重构部分相干光。这种方法是一种直接的重构方法,没有在空间域和频域之间进行傅里叶变换。等效张量重构法在远距离成像和光学通讯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等效张量重构法已被提出用于计算光场,但是由于测试端分辨率的限制,关联涡旋光束的准确识别仍是现在技术尚未实现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等效张量重构法的关联涡旋识别装置。本发明所提供的装置经过调制后可进行关联涡旋光束的识别;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基于等效张量重构法的关联涡旋识别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1)计算机生成一系列的数字全息图,该全息图可用来生成叠加光场,计算机反复产生该数字全息图,制备一组全息相图序列;
(2)计算机与一个空间光调制器进行连接;计算机将全息图加载至该空间光调制器,空间光调制器将其以动态帧的形式在一确定的速度下进行播放;
(3)使用一个氦-氖激光器产生一束波长稳定的线性偏振光,并将其进行光束扩大和相位调制;
(4)调制后的线性偏振光经过光线分束器照射空间光调制器;光线经空间光调制器生成第一阶反射光;
(5)反射光再次通过光线分束器,通过一个针孔进行选择后再通过一个密度滤波片传播至 CCD检测器,获取的信息即为关联涡旋的总光强信息;
(6)在氦-氖激光器发出线性偏振光并照射至空间光调制器的同时,将计算机通过全息图控制产生的光场的信息,运用等效张量重构法计算出随机光场的光强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未经中国计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64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环氧化合物交联剂改性黄原胶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石墨电极缺损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