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烧烫伤用抗菌网状纱布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29545.0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70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耐尔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15/18 | 分类号: | A61L15/18;A61L15/40;A61L15/46;D03D9/00;D03D13/00;D03D15/00;D06L1/00;D06M11/83;D06M15/11;D06M101/06 |
代理公司: | 南京鼎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7 | 代理人: | 周正雄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烫伤 抗菌 网状 纱布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烧烫伤用抗菌网状纱布,采用纯棉纱布为基材,表面吸附有600~2000mg/kg的纳米银颗粒或银离子。纯棉纱布,以优质长绒棉为原料,采用紧密纺工艺纺制21s或40s纱线,以24×20或36×18经纬密采用绞织工艺织造,并以纯淀粉上浆和生物酶退浆工艺加工制备。所述的烧烫伤用抗菌网状纱布,采用上述纯棉纱布浸渍或浸轧含银抗菌溶液,经烘干获得。本发明所述的烧烫伤用抗菌网状纱布,抗菌网状布更纯净,且毛羽率低、伤口粘连性少;确保了抗菌网状纱布的柔软性和一定的刚性;确保了烧烫伤伤口表面渗液的渗出;表面吸附的纳米银颗粒或银离子赋予了网状纱布优异的抗菌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敷料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烧烫伤用抗菌网状纱布。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烧烫伤伤口往往存在渗液多、易感染且不易愈合的特点,这是由于烧烫伤伤口表面是一个温暖而且潮湿的环境,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在伤口上快速繁殖引起的。为了控制烧烫伤伤口细菌繁殖,防止伤口感染,大量医用敷料得到广泛应用,并考虑加入抗生素或各种各样的抗菌材料,以协助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吸收分泌物、保持体温和促进伤口愈合。其中银系抗菌剂因其优良的抗菌性、无耐药性和生物相容性,在烧烫伤医用敷料中的应用已被广泛重视。
虽然已有含银抗菌网状纱布在烧烫伤伤口的治疗中得到应用,但由于未考虑纱布纱线表面毛羽率,在使用时存在易粘连的特点;未考虑加工工艺的选择,存在网状纱布杂质含量高等特点;未考虑网孔大小,影响渗液的渗出等问题,甚至抗菌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含银抗菌网状纱布的推广应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设计制备杂质含量低、粘连性小、渗液易渗出、软硬适宜、抗菌性能优异的含银抗菌网状纱布,以满足烧烫伤伤口治疗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采用21s或40s紧密纺纯棉纱线、以24×20或36×18经纬密织造的纯棉纱布为基材,在其表面吸附纳米银颗粒或银离子后,提供一种杂质含量低、粘连性小、渗液易渗出、软硬适宜、抗菌性能优异的含银抗菌网状纱布。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所述的烧烫伤用抗菌网状纱布,采用纯棉纱布为基材,表面吸附有800~2000mg/kg的纳米银颗粒或银离子。所述的纯棉纱布,选用21s或40s纱线织造而成,纱线以优质长绒棉为原料,采用紧密纺工艺纺制;以24×20或36×18经纬密,采用绞织工艺织造;织造过程中经纱采用纯淀粉上浆工艺,并在织造完成后采用生物酶退浆工艺制备。所述的烧烫伤用抗菌网状纱布,采用上述纯棉纱布浸渍或浸轧含银抗菌溶液,经烘干获得。
由于本发明所述的烧烫伤用抗菌网状纱布,采用紧密纺工艺纺制纱线、采用纯淀粉上浆和生物酶退浆工艺,抗菌网状布更纯净,且毛羽率低、伤口粘连性少;适宜的纱线粗细确保了抗菌网状纱布的柔软性和一定的刚性;合适的经纬密确保了烧烫伤伤口表面渗液的渗出;表面吸附的纳米银颗粒或银离子赋予了网状纱布优异的抗菌性能。
附图1是本发明的网状纱布绞织织物结构图。
图中1、纬纱,2、经纱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如附图1,本发明涉及烧烫伤用抗菌网状纱布,以优质长绒棉为原料,采用紧密纺工艺纺制21s或40s纱线,以24×20经纬密采用绞织工艺织造,其中以21s紧密纺纱线为纬纱2,以40s紧密纺纱线为经纱1,在织造与退浆过程中,采用纯淀粉上浆和生物酶退浆工艺,获得纯净的纯棉网状纱布。将上述工艺获得的纯棉网状纱布浸轧500mg/kg的含银抗菌溶液,经烘干即得烧烫伤用抗菌网状纱布。该烧烫伤用抗菌网状纱布经分切、包装、灭菌即可用于烧烫伤伤口的治疗。
以上内容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但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耐尔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耐尔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95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纳卫星
- 下一篇:非同径管道密闭性外用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