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原位热脱附装置及原位热脱附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0636.6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29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李磊;李怿;韩海波;白正伟;王飞龙;王乾;贾苒;张立革;李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6 | 分类号: | B09C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覃蛟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位 热脱附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位热脱附装置及原位热脱附系统,属于土壤热脱附技术领域。该原位热脱附装置包括供电模块、加热棒模块及闭合器模块。供电模块包括供电壳体及第一输电线,第一输电线设置于供电壳体内,第一输电线的两端分别与供电壳体的两端连接且其中一端用于与供电源连接,加热棒模块包括加热棒壳体及热电阻丝,热电阻丝设置于加热棒壳体内,热电阻丝的两端分别与加热棒壳体的两端连接;闭合器模块包括闭合器壳体及闭合线,闭合线设置于闭合器壳体内。供电模块、加热棒模块及闭合器模块均通过模块化生产制造,能够按照实际的需求进行搭配,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整体适用性强。包括上述原位热脱附装置的原位热脱附系统使用方便,工业应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热脱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原位热脱附装置及原位热脱附系统。
背景技术
热脱附技术是通过热交换,加热土壤中有机污染组分到足够高的温度,使其挥发并与土壤介质相分离的过程。热脱附技术具有污染物处理范围宽、修复后土壤可再利用等优点,特别对PCBs这类含氯有机物,非氧化燃烧的处理方式可以显著减少二噁英生成。
目前欧美国家土壤热脱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污染的场地有机污染土壤的异位或原位修复,但是诸如相关设备价格昂贵、脱附时间过长、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限制了热脱附技术在持久性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国内污染土壤的热脱附修复技术仍以异位处理为主,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为防止有机污染物的扩散等二次污染,国内也正在由异位修复向原位修复过渡。原位热脱附技术作为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有效手段,应用前景广阔。原位热脱附根据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热传导加热、电阻加热及蒸汽注入原位热脱附技术,美国原位热脱附技术中蒸汽注入方式应用最多,在我国,已开展的原位热脱附修复工程或现场试验工程多采用燃气加热及电加热的热传导技术,目前国内仅有十余项原位热脱附修复工程及现场试验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原位热脱附设备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包括提供一种原位热脱附装置,其能够按照实际需求进行搭配,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实现灵活组合,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整体适用性强。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包括提供一种原位热脱附系统,其使用方便,工业应用性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原位热脱附装置,其包括:供电模块、加热棒模块及闭合器模块。供电模块包括供电壳体以及第一输电线,第一输电线设置于供电壳体内,第一输电线的两端分别与供电壳体的两端接且第一输电线的其中一端用于与供电源连接。
加热棒模块包括加热棒壳体以及热电阻丝,热电阻丝设置于加热棒壳体内,热电阻丝的两端分别与加热棒壳体的两端连接。
闭合器模块包括闭合器壳体以及闭合线,闭合线设置于闭合器壳体内。
原位热脱附装置具备装配状态以及分解状态:装配状态下,加热棒模块装配在供电模块与闭合器模块之间,且第一输电线、热电阻丝以及闭合线构成回路;分解状态下供电模块、加热棒模块和闭合器模块相互脱离。
可选地,原位热脱附装置还包括冷端模块,冷端模块包括冷端壳体以及第二输电线,第二输电线设置于冷端壳体内,第二输电线的两端分别与冷端壳体的两端连接。
装配状态下,冷端模块装配在供电模块与加热棒模块之间,且第一输电线、第二输电线、热电阻丝以及闭合线构成回路;分解状态下,供电模块、冷端模块、加热棒模块以及闭合器模块相互脱离。
可选地,冷端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冷端插座以及冷端插头,冷端插座以及冷端插头分别与第二输电线的两端电连接,冷端插座用于与供电模块可拆卸地连接,冷端插头用于与加热棒模块可拆卸地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06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