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虚拟磁带库的数据备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31414.6 | 申请日: | 2019-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09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岳国军;李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天华星航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14 | 分类号: | G06F11/14;G06F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锺维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9 | 代理人: | 原春香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虚拟 磁带库 数据 备份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虚拟磁带库的数据备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0,当接收到磁盘写命令时,如果Size>D2,那么执行步骤S400;步骤S400,包括:步骤S410,如果那么将ID1到IDX作为选中磁盘;步骤S420,如果ZX≥Size/X,那么使用Z1‑Size/X,Z2‑Size/X,...,ZX‑Size/X更新Z1,Z2,...,ZX;否则,使用0更新ZX;设置X=X‑1,循环执行步骤S420;步骤S430,根据更新后的Z1,Z2,...,ZX,对剩余空间信息Inf进行重排序;结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备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虚拟磁带库的数据备份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据安全性越来越被重视,数据备份是实现数据安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1952年IBM发布了第一款磁带机以来,磁带技术就一直占据着数据备份领域的重要地位。传统的数据备份方式也就是采用物理磁带库/磁带机与备份软件相结合,通过设定一定的策略实现数据备份和恢复的自动化。但是,磁带备份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磁带怕潮、怕摔、怕强磁;机械故障率高;备份/恢复速度慢等。随着磁盘技术长足的进步,基于高性能、大容量、低成本的SATA磁盘的备份和恢复,已经开始成为高性价比的备份方案。相比于磁带备份,磁盘备份的优势主要在于:备份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数据读写性能优异,备份/恢复速度块。虽然如此,但是磁盘备份也存在无法兼容传统磁带备份模式和操作习惯的缺陷,尤其是在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磁带备份系统,并正运用现有的磁带技术的场景中。虚拟磁带库备份方式(Virtual Tape Library,简称VTL)是在磁盘备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采用多个磁盘的磁盘阵列来模拟磁带备份,兼具磁盘备份和磁带备份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二者的不足,实现了磁带技术和磁盘技术的融合。VTL采用磁盘作为备份介质,将磁盘仿真为一种或者多种磁带,从而具备了高性能和高可靠性,并有效缩短备份时间,提高安全性。仿真后的磁带在备份服务器上显示为真实的物理磁带,整个备份和恢复的过程和物理磁带库完全一致,从而有效的兼容磁带备份的操作。但是,在VTL备份方式中,例如用户可以无感知的在操作界面中进行磁带操作的备份,但是如何确保真实数据备份到磁盘的较优或最优策略,充分发挥磁盘的备份效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关于数据备份的其他一些现有技术,在此引用如下,供理解VTL技术背景所用,但并不意味着以下现有技术与本发明具有很强的技术关联性,也不意味着其能够作为本发明的最接近现有技术:
CN100377065C,一种超大容量的虚拟磁盘存储系统;
CN100547535,用于开放系统环境的磁带存储仿真;
CN102667703B,用于虚拟磁带库系统中的优化回收处理的系统和方法。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备份设备,备份设备包括与操作系统通信连接读写控制器,读写控制器与N个磁盘通信连接,读写控制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第二接口单元、命令转换单元;第一接口单元用于接收操作系统发出的第一操作命令;命令转换单元用于将第一操作命令转换为第二操作命令,并将第二操作命令转发给第二接口单元;第二操作命令中至少包括指示选中N个磁盘中的一个磁盘的选择参数;第二接口单元用于将第二操作命令发送给选中磁盘,以执行对选中磁盘的操作,选中磁盘为选择参数指示选中的磁盘。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天华星航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天华星航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14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