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物屋顶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3011.5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7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煜;高立状;郭启龙;裴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3/00 | 分类号: | E04D13/00;E04D13/04;E04D13/064;E03B3/02;C02F9/12;A01G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鱼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54 | 代理人: | 李晓楠 |
地址: | 10008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物 屋顶 雨水 收集 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物屋顶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涉及建筑技术领域。该建筑物屋顶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能够简化输水管道网路,大大降低了输水管道的铺设难度。其主要包括屋面绿化装置与多个水槽。多个水槽均安装于屋顶,多个水槽共同对屋顶雨水进行收集。每个水槽均与集水管道连通,集水管道对水槽内的雨水进行输送分流。每个集水管道均包括一个总管与多个支管,总管与水槽连通,多个支管均与一个对应的总管连通,水槽内的雨水进入总管,再分别进入不同的支管。支管为屋面绿化装置供水。集水管道内设置有多个引导件,每个引导件均对应一个支管。引导件的一端固定于总管,另一端位于对应的支管内。引导件能够起到引导水流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建筑物屋顶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物的雨水收集装置一般都是采用管道对雨水进行运输、分流利用的,但是传统的分流方式中,管道网路复杂,铺设施工难度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屋顶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其能够使输水管道网路的复杂度得到较好的简化,大大降低了输水管道的铺设难度。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建筑物屋顶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其主要包括屋面绿化装置与多个水槽。多个水槽均安装于屋顶,多个水槽共同对建筑物屋顶的雨水进行收集。每个水槽均与集水管道连通,集水管道对水槽内的雨水进行输送分流。每个集水管道均包括一个总管与多个支管,总管与水槽连通,多个支管均与一个对应的总管连通,水槽内的雨水进入总管,再从总管分别进入不同的支管。支管用于为屋面绿化装置供水。集水管道内设置有多个引导件,每个引导件均对应一个支管。引导件的一端固定于总管,另一端位于对应的支管内。引导件能够起到引导作用,水流顺着引导件能够从总管流向对应的支管,既保证了集水管道的分流输送能力,又大大降低了集水管道管路的设计难度与施工强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引导件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凸部,多个凸部均位于总管内。凸部设置在引导件位于总管内的部分。当雨水从水槽进入总管后,顺着引导件流动时,水流中的细沙等杂质会与凸部发生碰撞,从而从水流中脱离,直接在总管中落下。因此进入支管的水流含杂质较少,后续需要经过的过滤力度较小,甚至可以直接投入使用,直接输向屋面绿化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引导件包括磁性材料。因此引导件具有一定的磁性,能够将水流中铁质杂质吸附,从而达到分离水流与铁质杂质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引导件的磁性相同,因此多个引导件之间相互排斥,每个引导件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多个引导件之间不会相互缠绕。因此,每个引导件之间不会产生相互干扰,不会影响到每个引导件对应的支管的分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水槽倾斜设置,水槽的最低端设有凹槽,因此水槽中的水流均在凹槽处汇集。凹槽的底部与总管连通,凹槽内的水流进入总管。凹槽设置有挡水部,挡水部能够对水槽的水流起到阻拦作用,避免从倾斜水槽流出的水溅射出凹槽,一方面增强雨水收集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凹槽的水容量,增强凹槽的储水能力。当从水槽进入凹槽的水流速度大于从凹槽流向总管的水流速度时,凹槽能够对水流进行存储,避免水流直接流失,增强建筑物屋顶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的集水效果,提升集水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凹槽底部设置有过滤部,过滤部能够对雨水进行初次过滤,过滤后的雨水再进入总管进行输送。过滤部向凹槽远离总管的一侧凸起。一般情况下,在凹槽的深度方向上,过滤部底部对雨水进行过滤。当凹槽内雨水积量较大或者过滤部底部被杂质堵塞时,凹槽内水位较高,过滤部顶部开始发挥过滤作用。而且凸起设置的过滤部,过滤面积也较大,过滤效率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30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