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纤革固色用无醛固色剂及固色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33583.3 | 申请日: | 202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5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刚艺;鲁明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诚迅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5/26 | 分类号: | C08G65/26;D06P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7016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纤革固色用无醛 固色剂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纤革固色用无醛固色剂及固色工艺,固色剂包括以下组分: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二甲胺、环氧氯丙烷、去离子水、冰醋酸以及催化剂;超纤革固色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染色:对超纤革进行染色处理;S2.浸轧:将染色完成的超纤革浸渍在固色整理液中,浴比为15:1,固色温度为45‑55℃,浸渍时间为3‑7min,并采用二浸二轧方式对超纤革进行浸轧处理;S3.烘干:对浸轧完成的超纤革进行烘干处理,烘干温度为75‑85℃,烘干时间为2‑5min,制得预成品;S4.焙烘,制得成品。本发明的固色剂具有良好的固色性能,使得染料在超纤革上固着更加牢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助剂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纤革固色用无醛固色剂及固色工艺。
背景技术
超细纤维合成革由锦纶超细纤维和聚氨酯两部分构成,它们紧密连接在一起。在基布结构中,超细纤维三维交联在一起,起到骨架和支撑作用,形成类似于真皮胶原纤维的结构。分布在超细纤维四周的是聚氨酯,它使整个合成革基布形成一个整体,并具备了许多功能。它在革体中不是简单的填充,而是具有许多圆形的、针形的发泡结构,整体呈立体网状。其间的发沟结构交错连通,形成微细的通透结构,使革体具有一定的透气透湿性能。
合成革在整体上是均匀的,不存在部位差,这也正是合成革在应用中的一大优势。但是在具体的点与点之间,在正面与反面之间,在纤维和聚氨酯的点状分布上,是存在差异的。超细纤维在革体中尤其是表面存在的点状差别会大大增加超细纤维合成革的固色难度,导致超细纤维合成革染色过程中出现固色牢度效果差、固色不均匀、存在色斑等一系列缺陷。
目前,公告号为CN102887989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无醛固色剂,由二乙烯三胺(AE)、环氧氯丙烷(EP)、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配制而成,其配制工艺步骤如下:a)取一定量水和二乙烯三胺(AE)加入反应器中,搅拌;b)滴加环氧氯丙烷(EP),控制温度在40~50℃;c)反应1-2小时后,测试反应溶液的pH值,若为碱性,则用冰醋酸调节为弱酸性;d)滴加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控制温度在60~80℃;e)反应2~4小时后测试反应溶液的pH值并用试剂将体系溶液调节为中性或者弱碱性,合格后冷却至室温,出料即得成品。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方案采用二乙烯三胺与环氧氯丙烷反应,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为催化剂制备固色剂,生成的固色剂中的阳离子基团活性较低,与超细纤维以及染料结合度低,导致固色剂的固色性能较差,导致制备出的超纤革上的染料耐磨性差,易在摩擦中褪色。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一是提供一种超纤革固色用无醛固色剂,其具有良好的固色性能,使得染料在超纤革上固着更加牢固。
本发明的目的二是提供一种使用目的一中的无醛固色剂的超纤革固色工艺。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超纤革固色用无醛固色剂,按质量分数包括以下组分:乙二胺10-15%、二乙烯三胺5-7%、二甲胺3-7%、环氧氯丙烷20-30%、去离子水40-65%、冰醋酸0.4-0.6%以及催化剂0.005-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以及二甲胺均与环氧氯丙烷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的聚合物含有高活性阳离子基团,阳离子基团与阴离子染料以离子键结合,在超细纤维上形成难溶或不溶的色淀,封闭染料分子的水溶性基团,起到固色作用;同时,聚合物分子结构中的反应性基团可以与超细纤维上的羟基发生交联反应,使得染料在纤维上固着的更加牢固;
二甲胺溶液碱性较大,在与环氧氯丙烷加成之余,还有利于调节反应液的碱性,加成反应在碱性溶液中生成聚合物的单一性与稳定性更高,从而减少杂质物的生成数量以及提高聚合物的反应效率,以此确保固色剂的品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诚迅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诚迅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35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