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感应涡流加热的电子烟油雾化器及电子烟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034179.8 申请日: 2020-01-10
公开(公告)号: CN111053300A 公开(公告)日: 2020-04-24
发明(设计)人: 伍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锐丽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24F40/465 分类号: A24F40/465;A24F40/40;A24F40/10
代理公司: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吴梦圆
地址: 518052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长***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电磁感应 涡流 加热 电子 烟油 雾化器
【说明书】:

一种电磁感应涡流加热的电子烟油雾化器及电子烟,该电子烟油雾化器包括底座,其底部设有通孔;设置在底座上的电磁感应单元,其内部设有雾化空腔;设置于雾化空腔内的多孔金属发热体和导油结构,导油结构设置在多孔金属发热体和雾化空腔侧壁之间;所述多孔金属发热体和电磁感应单元作用发热后加热导油结构中的烟油产生雾化效果。本发明的多孔金属发热体、导油结构、烟油仓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采用了非接触式是的电磁感应加热原理,解决了现有技术加热电路或发热雾化器必须要和电子烟电路进行电气硬连接,而导致的电极氧化、受到腐蚀而造成的接触不良的隐患,导致产品体验度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感应涡流加热的电子烟油雾化器及电子烟。

背景技术

自2003年韩力发明电子烟以来,电子烟经历了三代改进。电子烟内的核心部件雾化器结构也在不断改进,类似于电子烟心脏地位的雾化芯同样经历了三次迭代,最早是玻纤绳,后来出现了棉芯,再后来是微孔陶瓷芯(孔径大小约10um-60um之间)。这三种材料都可以吸附烟油,然后通过发热部件加热后雾化。目前是市场上售卖的电子烟基本上采用棉芯和微孔陶瓷芯。而发热部件也由传统电阻丝和厚膜印刷电路主导。棉芯雾化器是单丝发热或多股同型号发热丝缠绕在棉芯上制得。而微孔陶瓷芯雾化器是在微孔陶瓷的表面采用厚膜印刷工艺、或者在微孔陶瓷体浅表面埋入(金属发热丝、金属薄片制成的发热电路)而形成电子烟发热电路。

发热部件不管是传统的发热丝还是厚膜印刷的发热电路,与烟油的接触面积都比较小。工作时发热部件是靠电流驱动发热,温度升高非常快,迅速超过烟油的沸点,由于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莱顿弗罗斯特效应是指当液体在接触一块远超其沸点的物件上,液体表面产生出一层有隔热作用的蒸气,令液体沸腾的速度大大减慢的现象。)会迅速使发热部件和烟油接触的微局部温度升高,发烟。而由于发热部件和导油部件接触面积小,供油不充分容易造成温度过高引发糊芯问题,而一旦烟油被烧焦,会产生有毒成分。再者,发热电路是实心体,电子烟油只能在外边面接触到发热电路,通电后发热体迅速升温,快速雾化电子烟油,经过毛细作用供油速度远小于雾化所消耗的烟油,发热体不能有效的雾化降温,只能将多出的热量向导油部件扩散,导致形成了在以实际温度远高于电子烟油所需雾化温度的发热体为热源中心向外扩散的热力梯度,造成大部分热量扩散到导油部件、烟油、容器壁等无效作用体上,整体热效率低下。另外,烟油蒸发雾化和烟油裂解是一对竞争热量的过程。当烟油供给不足,发热电路累计热量产生过高温,会使电子烟烟油中的丙二醇、甘油等物质裂解产生有害物质。

目前陶瓷雾化芯采用的单一材质的多孔、微孔绝缘陶瓷整体强度低,稍微施加压力即会开裂、碎掉。轻轻刮擦还会掉粉,在加热过程中,其材质可能会产生微颗粒,一旦被人体吸入,对身体可能会有潜在危害。多孔陶瓷的造孔烧结工艺不能完全有效的控制导油微孔直径及分布密度。经过多次吸食后,在发热电路的高温加热下使电子烟烟油中的碳氢化合物裂解产生有害物质,或者烧焦碳化堵塞微孔而形成盲孔。最终导致雾化时烟油流道不畅,而形成“糊弹”,改变口感。

而棉芯电子烟雾化器,是单股或多股电阻丝缠绕在导油棉芯上。工作时,电阻丝发热,热量传递给导油棉中的烟油加热蒸发雾化。功率不适当时普遍存在烟油接触到过热的电阻丝会出现炸油,影响口感或烫嘴,电阻丝接触的导油棉存在有烧焦的现象。

市场上一次性电子烟普遍存在漏油现象,添加外套钳形玻纤管,可有效阻止烟油漏到中心玻纤管,从而很好的防止将烟油吸到人嘴里。但是玻纤管组成是玻璃纤维,玻璃纤维长时间在高温蒸汽中会脆化,产生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存在不确定性。

要解决现有雾化芯雾化效率和“糊弹”问题,必须要从发热体材料设计和供油储油方案入手。

现在市场上的电子烟雾化器的发热电路都是依附于微孔陶瓷、有机纤维、无机纤维等非导体的多孔材料之上,需要由这些多孔材料完成存储烟油,并经过材料内部的微孔产生的毛细力向雾化烟油的发热体工作区域输送烟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锐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锐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41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