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6109.6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4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朱永坚;应广宇;胡鑫奔;刘天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02 | 分类号: | A61B17/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陈炳萍 |
地址: | 310009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椎管 病变 单侧椎板间入路 显微 手术 牵开器 | ||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设置有:第一转片;内轨,一体设置在第一转片的上边缘;内轨上设置有啮合内齿;第二转片,通过外轨上的啮合外齿啮合安装在内轨的啮合内齿上;工作力臂,通过卡齿活动安装在内轨的开口处。充分利用人体自身脊柱后部中线的棘突结构作为支撑,提供手术显露所需的一侧椎板间隙的显露,第一转片和第二转片相对位置到位后,两个弧面撑开形成半圆柱,为手术提供半圆柱体腔内的牵开空间,减少手术对脊柱的后部结构造成的破坏,从而降低手术带来医源性脊柱不稳隐患的可能性。通过设置有工作力臂,为转动提高把手,提高旋转的方便性。圆形内轨和外轨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
背景技术
椎管内病变指发生于脊柱椎管内,可导致脊髓或脊神经受累,从而产生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包含椎管内肿瘤、脊髓血管畸形以及脊柱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等,常需手术治疗。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椎管内病变多经后方入路手术,为切除病灶需做较大范围的椎板显露和切开。随着技术的改进,以微创为目标,从全椎板切除到椎板复位重建再到半椎板入路,已经发展出多种术式。无论哪种术式,均对脊柱的后部结构造成一定破坏,带来医源性脊柱不稳的隐患。单侧椎板间入路,是在微创技术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遵循微侵袭手术理念,充分利用椎管解剖的自然间隙、以最小程度的椎板骨质损伤为代价来实现椎板内病变手术切除目标,使手术带来的脊柱稳定性影响程度降至最低的一种手术入路方式。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术式均会对脊柱的后部结构造成一定破坏,带来医源性脊柱不稳的隐患。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与椎管内病变手术显露相关脊柱后方结构主要有棘突和椎板,传统手术为了显露,常常需要牺牲棘突和椎板。经一侧椎板间入路手术的设计理念是遵循充分利用人体解剖的自然骨性间隙、以最小的创伤完成手术,这一目标在当今显微镜、内镜普及应用和磨钻铣刀等专用手术器械的发展背景下已经成为可行。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专用的、符合微创要求的专用牵开器,设计该牵开器的主要技术关键在于两个圆弧形单片之间的用于展开与收拢的连接器设计,难度在于要达成易于操作的同时使牵开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具备足够的支撑稳定性。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意义:传统的椎管内病变手术牵开器多为双侧钳状的牵开设计或为单片状拉钩设计,本设计为收拢状态下的1/4圆柱片状结构到展开工作状态下的半圆柱体腔结构,好处是无论展开跟收拢,都很轻巧,而且操作便捷,对比传统牵开方式属于在设计理念上的突破。应用本牵开器,可充分利用自然解剖间隙提供微创手术入路,以最小的创伤代价完成手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可将手术导致的医源性损伤降至最低。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该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设置有:
第一转片;
内轨,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转片的上边缘;内轨上设置有啮合内齿;
第二转片,通过外轨上的啮合外齿啮合安装在内轨的啮合内齿上;
工作力臂,通过卡齿活动安装在内轨的开口处。
充分利用人体自身脊柱后部中线的棘突结构作为支撑,提供手术显露所需的一侧椎板间隙的显露,第一转片和第二转片相对位置到位后,两个弧面撑开形成半圆柱,为手术提供半圆柱体腔内的牵开空间,减少手术对脊柱的后部结构造成的破坏,从而降低手术带来医源性脊柱不稳隐患的可能性。通过设置有工作力臂,为转动提高把手,提高旋转的方便性。圆形内轨和外轨设计,展开与收拢都通过既有的圆形轨道完成,占用空间小,操作极为方便。
进一步,所述第一转片的下端一体安装有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转片的下端一体安装有第二弧形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61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