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调控曝气装置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曝气装置调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6383.3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58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肖波;王哲晓;孙竟;王思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C02F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90 | 代理人: | 张玲 |
地址: | 61004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控 装置 污水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调控曝气装置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曝气装置调控方法。本发明综合考虑溶解氧浓度和污泥浓度这两种关键因素,在反应区设置了溶解氧浓度监测仪和污泥浓度监测仪,并且设置多组曝气管组,溶解氧浓度监测仪和污泥浓度监测仪实时监测反应区中溶解氧浓度数值和污泥浓度数值并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按照设定发出动作指令,启动或关闭对应曝气管组实现分级调控,精确控制反应区中溶解氧浓度,保证AOB占优势地位,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同时能有效避免泥水分层现象,保证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正常进行,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调控曝气装置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曝气装置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绝大多数工艺流程尤其是活性污泥法相关工艺中,都需要进行曝气工序并对曝气过程进行调节控制,使反应体系内部的溶解氧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的正常进行,维持出水质量稳定达标。
目前常规的技术方案里,通常采用简单的间歇式曝气方式进行调控,即溶解氧浓度达到设定的上限后关停曝气系统,溶解氧浓度逐渐降低到设定的下限后再次开启曝气系统。该调控方法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比如曝气系统关停期间容易发生泥水分层现象,导致反应体系底部污泥堆积;又如邻近曝气系统的好氧区,由于曝气系统开启期间由于溶解氧浓度过高,而无法更好的实现NOB抑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综合考虑多种关键因素,有效保证反应体系中溶解氧浓度居于合理区间,并且能避免泥水分层的能调控曝气装置的污水处理系统,并提供一种曝气装置调控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调控曝气装置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进行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反应区,所述反应区中设有至少两个曝气管组,分别为第一曝气管组和第二曝气管组,所述第一曝气管组输入端与第一风机相连,所述第二曝气管组与第二风机相连;所述反应区中设有溶解氧浓度监测仪和污泥浓度监测仪,所述溶解氧浓度监测仪、污泥浓度监测仪、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溶解氧浓度监测仪和污泥浓度监测仪实时监测反应区中溶解氧浓度数值和污泥浓度数值,并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按照设定发出动作指令,启动或关闭对应曝气管组,使反应区内部的溶解氧浓度控制在设计区间内,同时避免反应区中泥水分层,保证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正常进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曝气管组设有多根并列的第一曝气管,所述第二曝气管组设有多根并列的第二曝气管,所述第一曝气管与第二曝气管间隔设置。曝气管组含有多根并列曝气管可以使曝气更加均匀高效,第一曝气管与第二曝气管间隔设置可以使整个反应区内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和污泥浓度是均匀升高或降低的,避免出现局部过快降低或升高。
进一步的,所述溶解氧浓度监测仪、污泥浓度监测仪均设置为多个且在反应区内有序分布。溶解氧浓度监测仪、污泥浓度监测仪均设置为多个且在反应区内有序分布,可以使监测数据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和污泥浓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曝气装置调控方法,利用前述能调控曝气装置的污泥处理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S1).开启第一曝气管组和第二曝气管组;
(S2).当反应体系内氧浓度DO达到Amg/L时,暂停第一曝气管组和第二曝气管组;
(S3).当反应体系内氧浓度DO低至Bmg/L时,重启第一曝气管组;当反应体系内污泥浓度MLSS低至Cmg/L时,重启第二曝气管组;
(S4).重启第一曝气管组的时间达到Ds之后,返回步骤(S2)。
本发明所述曝气装置调控方法综合考虑溶解氧浓度和污泥浓度这两种关键因素,并且设置多组曝气管组实现分级调控,精确控制反应区中溶解氧浓度,保证AOB占优势地位,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同时能有效避免泥水分层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63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