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7045.1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2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轩;汪春;李海亮;孙海天;邹华芬;严晓丽;马国庆;张皓尘;董其昌;于珍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D45/02 | 分类号: | A01D45/02;A01D34/835;A01K39/01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李恩庆 |
地址: | 524084***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鲜食 玉米 收获 | ||
一种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鲜食玉米收获因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的摘穗损失大、秸秆利用率低的问题。它包括机架、固装在机架上的发动机、果穗收集箱、摘穗装置、茎秆粉碎装置及饲料投放装置,机架下方装设有一组前轮及一组后轮,其中摘穗装置及茎秆粉碎装置均位于机架前部且均通过发动机提供动力,所述茎秆粉碎装置位于所述摘穗装置下方,果穗收集箱位于摘穗装置的一侧,通过摘穗装置摘取果穗,通过果穗收集箱收集果穗,通过茎秆粉碎装置粉碎茎秆,所述饲料投放装置位于机架后部,通过饲料投放装置向地表投放饲料。实现秸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玉米茎秆附加值,降低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种植区域广泛,全国省市区均有种植,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扩张迅猛,从2003年的200万亩增长到2018年的2000-2200万亩,南方是鲜食玉米主产区,种植面积占比近65%,北方种植面积占约35%。我国已是全球最大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
由于鲜食玉米需要在乳熟后期或蜡熟初期进行采摘,收获作业环境较为特殊以及我国对于鲜食玉米的收获机械的研制起步较晚,导致我国鲜食玉米收获机械处于空白,使用传统玉米收获机对鲜食玉米收获时,传统玉米收获机的摘穗装置由于机械外力作用会造成鲜食玉米果穗籽粒破损严重,影响后续的售卖和食用。
秸秆储存着农作物中一半的有机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此可以作为畜禽饲料,但是秸秆中富含不易被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非淀粉类物质,在收获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茎秆收集设备和再加工技术,导致牲畜采食量小、消化率低。所以目前大部分鲜食玉米茎秆被遗弃田间或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通过复合种养模式可以快速解决鲜食玉米茎秆的问题,“玉鹅种养”模式是一种将鹅按一定密度放养至玉米大田,借助鹅采食玉米叶、杂草和害虫,鹅粪还田,鲜食玉米茎秆等方式实现降低养鹅成本、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种养循环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玉鹅种养”模式能够维持生态平衡、降低农药与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土壤环境、提供食品安全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可为发展玉米田养殖业、优质农产品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但是现有的“玉鹅种养”模式中,畜禽采食的只是粉碎前的茎秆和玉米叶,适口性差,且只有青绿饲料而缺少精饲料无法满足畜禽的营养需求,并且茎秆等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鲜食玉米收获因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的摘穗损失大、秸秆利用率低的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鲜食玉米收获机,它包括机架、固装在机架上的发动机、果穗收集箱、摘穗装置、茎秆粉碎装置及饲料投放装置,机架下方装设有一组前轮及一组后轮,其中摘穗装置及茎秆粉碎装置均位于机架前部且均通过发动机提供动力,所述茎秆粉碎装置位于所述摘穗装置下方,果穗收集箱位于摘穗装置的一侧,通过摘穗装置摘取果穗,通过果穗收集箱收集果穗,通过茎秆粉碎装置粉碎茎秆,所述饲料投放装置位于机架后部,通过饲料投放装置向地表投放饲料。
进一步地,所述摘穗装置包括扶禾器、拨禾轮、两个拉茎辊以及两个摘穗板,其中扶禾器固设在拨禾轮及两个拉茎辊的前方,两个拉茎辊沿水平方向并排布置且后端均与发动机固接,两个摘穗板对应位于两个拉茎辊的上方,且两个拉茎辊之间以及两个摘穗板之间均存在间隙,拨禾轮通过齿轮箱水平装设在一个拉茎辊的前端,且与拉茎辊同步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靠近果穗收集箱的一个摘穗板朝向果穗收集箱倾斜布置。
进一步地,两个摘穗板上相对的一端部包覆有橡胶防护层。
进一步地,拨禾轮外部罩设有拨禾轮罩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70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