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促进生态恢复的黑臭水体治理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37808.2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05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季玲莉;马建锋;杨慧;王晋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英诺创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8 | 代理人: | 张云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促进 生态 恢复 水体 治理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促进生态恢复的黑臭水体治理设备,包括:主体,具有竖直管部和水平管部;过滤模块,安装在竖直管部中;填料模块,安装在水平管部中;单向阀,具有两个,分别为前置单向阀和后置单向阀;第一橡胶球,配置在挤压腔中;第二橡胶球,本发明从解决黑臭水体的流动性入手,将水体表面含氧量相对较多的水引入到水体底部,利用行人或车辆经过弹性板时产生的动力,实现水在无额外动力消耗的情况下进行连续处理,从而有效过滤黑臭水体中的悬浮物和降解溶解黑臭水体中的污染物,以此促进水体的生态恢复,降低黑臭水体的治理难度,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经济节能及便于实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促进生态恢复的黑臭水体治理设备。
背景技术
城市水体的黑臭现象是人们通过视觉和嗅觉对水体的一种综合感观,通常是指散发出刺鼻、恶心的气味,呈现黑色或灰黑色,生态功能丧失的水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流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许多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黑臭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由于城市污水管网的水位过高,遇有下雨天和紧急情况,污水大量溢出到河道导致的污染,导致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在藻类的降解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使水体处于厌氧状态,同时释放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碳,造成水体缺氧,致使有机物降解不完全、速度减缓,厌氧生物降解过程生成硫化氢、胺、氨、硫醇等发臭物质,同时形成FeS、MnS等黑色物质,致使水体发黑发臭。
由于城市内河的特点,比如城市内河上有很多门站;城市地势比较平坦等原因,城市内河水的流动性差,加上水量小、水深较浅等原因,导致城市内河水自充氧能力差、自恢复生态能力差,通常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供水冲洗或者河水输送来增加城市河道间沟通力度并增加水体的流动性。
常见的修复方法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控源截污技术,即防止外来的各种污水、污染物等直接或随雨水排入城市水体,主要包括截污纳管和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两项技术,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铺设污水管道收集污水,控源截污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根本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但实施起来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城市规划建设整体统筹考虑;
第二类,内源控制技术,顾名思义,内源就是水体“内部”的污染物,通过清淤和打捞等措施清除水中的底泥、垃圾、生物残体等固态污染物,实现内源污染的控制,这种方法工作量巨大,基本上是将城市河道掀了个底朝天;
第三类,生态修复技术,即通过生态和生物净化措施,消除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比如,通过曝气向水中增加氧气,促进水中的各种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这种曝气有一定效果,但需要长期消耗动力;还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还包括对原有硬化河(湖)岸带的修复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的生态净化技术以及人工增氧技术。这类植物种植方法的一般只在春夏秋三季有效,到冬季植物停止生长而且要及时打捞植物,否则功亏一篑;
第四类,活水循环等其他技术,这类技术是通过向城市黑臭水体中补入清洁水,促进水的流动和污染物的稀释、扩散与分解,清水补给措施既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措施,也可以作为一种水质维持的长效措施,对于本身就缺水的城市,则难以为继。
显然,上述黑臭水体的修复方法均存在实施困难、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黑臭水体的修复方法存在实施困难、成本高的问题,现提供一种促进生态恢复的黑臭水体治理设备,其从解决黑臭水体的流动性入手,将河道表面含氧量相对较多的水引入位于河底部,使水在无额外动力消耗的情况下实现连续处理。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促进生态恢复的黑臭水体治理设备,包括:
主体,具有竖直管部和水平管部,所述水平管部配置在竖直管部的底端,且与竖直管部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78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