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第三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8278.3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2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周祥曼;王礴允;刘练;田启华;杜义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9/04 | 分类号: | B23K9/04;B23K9/167;B23K9/173;B33Y10/00;B33Y30/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李登桥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相 增强 金属 复合材料 电弧 制造 方法 设备 | ||
1.一种第三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焊接参数选择及其它设备的准备;
步骤二:建模和机器人编程;
步骤三:堆焊前材料处理;
步骤四:堆焊成形;
步骤五:成形零件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第三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的具体操作为:选定堆焊形式,熔化极氩气气体保护电弧熔积即TIG或者钨极氩气气体保护电弧熔积即MIG;根据金属基材料、第三相增强基材料、目标材料特性设置焊机焊接参数,选择送粉器接头;固定金属基板,将焊枪、金属焊丝送丝机构、小型螺杆送粉器分别安装在机器人手臂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第三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的焊接参数包括:焊接电流、焊接速度,金属焊丝的送丝速度,氩气保护气体流量、送粉器螺杆转速,以上参数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第三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的具体操作为:使用CAD软件建立零件三维模型并导入切片软件,根据焊接材料及焊接环境对零件的CAD模型进行分层,规划堆焊路径,获得机器人运动和送丝速度的编程代码,并将代码录入机器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第三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的具体操作为:堆焊前对金属基板进行预处理,使其满足堆焊的条件,并根据目标复合材料的不同,选择第三相非金属粉末增强基,使用研磨和烘干的方法对非金属粉末进行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第三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的具体操作为:通过焊丝送丝机构调整焊丝送丝位置和送丝角度,通过小型送粉器调整送粉位置及其送粉角度;
开启电弧进行堆焊,当采用MIG法时焊丝送丝机构将焊丝经由焊枪内部送至等离子弧的弧柱区域,当采用TIG法时焊丝送丝机构将焊丝经焊枪侧方送至等离子弧的弧柱区域,并将焊丝置于电弧正下方,金属焊丝融化形成熔池,送粉机构向熔池输送粉末;
机器人在程序的控制下驱动焊枪按照既定轨迹进行逐层堆积,程序运行结束后,获得第三相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零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第三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的具体操作为:检查成形零件缺陷,根据所用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法或对其进行切削加工,提高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
8.实现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第三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弧增材制造方法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金属基板(1),所述金属基板(1)正上方设置有焊枪(5);
当采用TIG法时,在焊枪(5)的内部设置有钨极(6),所述钨极(6)与焊机电源(11)的正极相连,所述焊机电源(11)的负机与金属基板(1)相连,在焊枪(5)的侧面设置有焊丝送丝机构(3),所述焊丝送丝机构(3)与焊丝(4)相配合,并对其进行输送;
当采用MIG法时,在焊枪(5)的正上方设置有焊丝送丝机构(3),所述焊丝送丝机构(3)与焊丝(4)相配合,并对其进行输送,所述焊丝(4)的末端设置在金属基板(1)的正上方,所述焊丝(4)的顶端与焊机电源(11)的正极相连,所述焊机电源(11)的负机与金属基板(1)相连;
所述焊枪(5)的正下发与金属基板(1)相接触的侧面设置有螺杆送粉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第三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弧增材制造方法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送粉器包括送粉仓(8),所述送粉仓(8)的底端与倾斜送料筒相连通,所述倾斜送料筒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输送粉料的螺杆(9),所述倾斜送料筒的末端连接有送粉器接头(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第三相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弧增材制造方法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粉器接头(10)采用陶瓷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827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