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质烟气余热全热回收型吸收-压缩耦合热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40638.3 | 申请日: | 202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67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彦;张俊博;洪浩;金旭;车德勇;洪文鹏;杨迪;王洋;赵才恒;杜可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宏日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0/02 | 分类号: | F25B30/02;F25B30/04;F23J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张天一 |
地址: | 132000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烟气 余热 回收 吸收 压缩 耦合 系统 | ||
1.一种生物质烟气余热全热回收型吸收-压缩耦合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双级吸收热泵单元、升温吸收热泵单元、压缩热泵单元、第一烟气换热单元、第二烟气换热单元和第三烟气换热单元;生物质烟气依次经过所述第一烟气换热单元、所述第二烟气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三烟气换热单元;所述双级吸收热泵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烟气换热单元一侧,所述双级吸收热泵单元的内部上端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和第一冷凝器,内部下端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蒸发器、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所述第一发生器与所述第一冷凝器连通,所述第二发生器与所述第二吸收器连通,所述第二吸收器、所述第一发生器、所述第一吸收器、所述第二发生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喷淋盘,第二喷淋盘、第三喷淋盘、第四喷淋盘和第五喷淋盘;所述双级吸收热泵单元外侧设置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吸收器内部设置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吸收器的下方设置第一溶液泵,所述第一吸收器的下方设置第二溶液泵;所述压缩热泵单元设置有第二蒸发器,所述升温吸收热泵单元的第三冷凝器与所述压缩热泵单元的所述第二蒸发器耦合构成升温吸收-压缩耦合热泵模块,所述升温吸收-压缩耦合热泵模块还包括第三蒸发器、第三吸收器、第三发生器、第二冷凝器和压缩机,所述第三蒸发器与所述第三吸收器连通,所述第三发生器与所述第三冷凝器连通,所述第三冷凝器内设有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二冷凝器的顶部通过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二蒸发器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底部通过节流阀与所述第二蒸发器连接,所述第三发生器的下方设置第三热交换器和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连接的第三溶液泵,所述第三冷凝器的下方设置有冷剂泵,所述第三发生器、所述第三吸收器以及所述第三蒸发器内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连通的第六喷淋盘、与所述第三溶液泵连通的第七喷淋盘以及与所述冷剂泵连通的第八喷淋盘;
所述升温吸收-压缩耦合热泵模块位于第三烟气换热单元的一侧,所述双级吸收热泵单元位于所述升温吸收-压缩耦合热泵模块的上方;所述第一烟气换热单元、所述第二烟气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三烟气换热单元分别与所述双级吸收热泵单元、所述第二冷凝器和所述升温吸收热泵单元连接;所述第一烟气换热单元包括第一烟气换热器,所述第二烟气换热单元包括第二烟气换热器,所述第三烟气换热单元包括第三烟气换热器,所述第一烟气换热器、所述第二烟气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三烟气换热器自上而下顺次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发生器、所述第二发生器和所述第一烟气换热器顺次首尾连通形成高温热源水循环回路A,所述第三烟气换热器、所述第三发生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三蒸发器顺次首尾连通形成低温热源水循环回路B,采暖热水进水管、所述第三吸收器、所述第一吸收器、所述第二吸收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采暖热水出水管依次连通形成暖热水通路C,所述采暖热水进水管、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烟气换热器和所述采暖热水出水管顺次连接形成采暖热水通路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烟气余热全热回收型吸收-压缩耦合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溶液循环回路E,所述溶液循环回路E包括所述第一发生器、所述第二吸收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溶液泵、所述第一喷淋盘和所述第二喷淋盘,所述第一发生器的浓溶液管口和所述第一喷淋盘分别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两个浓溶液管口连通,所述第一溶液泵和所述第二喷淋盘分别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两个稀溶液管口连通,所述第一溶液泵同时与所述第二吸收器的稀溶液管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烟气余热全热回收型吸收-压缩耦合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溶液循环回路F,所述溶液循环回路F包括所述第二发生器、所述第一吸收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三喷淋盘、所述第二溶液泵和所述第四喷淋盘,所述第二发生器的浓溶液管口和所述第三喷淋盘分别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两个浓溶液管口连通,所述第二溶液泵和所述第四喷淋盘分别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两个稀溶液管口连通,所述第二溶液泵同时与所述第一吸收器的稀溶液管口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宏日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宏日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063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