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矢量数据与图形化处理技术的综合制图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41843.1 | 申请日: | 202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12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卢广师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慧图软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9 | 分类号: | G06F16/29;G06F16/22;G06F16/56;G09B29/00 |
代理公司: | 合肥汇融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41 | 代理人: | 杨家坤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矢量 数据 图形 处理 技术 综合 制图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矢量数据与图形化处理技术的综合制图方法。包括步骤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根据所述地理空间数据库,预选择地理空间数据的要素类型,建立过度型数据库;根据所述地理空间数据库和所述过度型数据库,识别地理空间数据的空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特征,建立地图综合知识库;根据所述过度型数据库和所述地图综合知识库建立综合数据库;根据所述综合数据库和所述地图综合知识库生成可视化地图;根据所述综合数据库,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并生成事例;获取事例生成规则并导入所述地图综合知识库。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图综合制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矢量数据与图形化处理技术的综合制图方法。
背景技术
虽然国内对于自动综合的研究略晚于国外,但近年来的发展水平大体同步,某些方面的研究还更进一步。进入21世纪以来,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地图综合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在制图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于地图综合方法的研究,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包括传统综合方法(内容的取舍、质量特征的化简、数量特征的化简、形状化简)、基于分形几何的地图图形综合方法(应用于地物的选取及等高线的自动综合等方面)、人工神经元网络方法(用于海图水深注记的选取、海岸线和等深线的自动综合,以及自动综合中知识的获取)、针对线状要素综合的小波分析方法(应用于信号与图像处理、机器视觉、量子场论、地震预报、数值分析等众多领域)、滤波法(用于面状地物的合并及位移)。
以海量地理空间矢量数据的实时显示为目标,从海量数据的入库流程出发,研究了海量空间矢量数据的自动综合技术。对于海量空间矢量数据的自动综合技术,必须对矢量数据制定合理的综合准则和综合方法,才能够为海量数据的实时显示提供有效的入库数据,但对大比例尺下城市街道房屋的自动综合技术、大比例尺下面状要素转变为小比例尺下线状要素的自动综合技术、点群的自动综合技术、图斑的自动综合技术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矢量数据与图形化处理技术的综合制图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基于矢量数据与图形化处理技术的综合制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
S2:根据所述地理空间数据库,预选择地理空间数据的要素类型,建立过度型数据库;
S3:根据所述地理空间数据库和所述过度型数据库,识别地理空间数据的空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特征,建立地图综合知识库;
S4:根据所述过度型数据库和所述地图综合知识库建立综合数据库;
S5:根据所述综合数据库和所述地图综合知识库生成可视化地图;
S6:根据所述综合数据库,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并生成事例;
S7:获取事例生成规则并导入所述地图综合知识库。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1包括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合幅、接边、目标完整性检验、投影变换、更新步骤。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4包括相互关联的步骤S41地理空间数据的空间图形综合和步骤S42地理空间数据的地理属性综合。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4还包括步骤S40地理空间数据的时序特征维护。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人机交互操作包括对地理空间数据综合参数的编辑和过程改正。
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步骤S0向所述过度型数据库和所述可视化地图输入相关参数。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矢量数据与图形化处理技术的综合制图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慧图软件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慧图软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18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