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43717.X | 申请日: | 202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9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强;项平;李培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位 摩擦 阻尼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包括筒体,筒体的一端固定第一耳板,筒体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二耳板,还包括置于筒体内的摩擦弹性件和限位组件,摩擦弹性件位于筒体的内壁与限位组件之间且紧贴筒体的内壁和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通过摩擦弹性件的弹力抵持第一耳板,所述第二限位件随第二耳板运动并施加力于摩擦弹性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在增强阻尼器耗能的同时显著缩小阻尼器所占用的空间,可以同时约束摩擦弹性件的内屈曲和外屈曲,从而防止摩擦弹性件的大变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抗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
背景技术
地震作为危害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全球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更大,在建筑结构中施加消能减震构件将会显著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常用的消能减震控制方法有被动控制、半主动控制与主动控制,被动控制方法以其制造成本与维护成本低的特点而被广泛采用。近年来结构对于具有可恢复功能作用的需要日渐增加,而现有的被动控制装置无论是摩擦阻尼器、金属阻尼器、黏滞阻尼器与黏弹性阻尼器大部分均没有自复位能力或者自复位能力较低,耐久性差,维护成本较高等原因而限制了结构振动被动控制装置的使用,现有的预应力筋的极限弹性变形能力不足或者形状记忆合金受到温度影响较大。
在具有自复位能力的摩擦阻尼器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为:通常自复位件和摩擦件是分别安装的,在有限的空间内要达到预期的自复位结果和耗能水平较困难,且不能很好地防止自复位件的屈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包括筒体,筒体的一端固定第一耳板,筒体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二耳板,还包括置于筒体内的摩擦弹性件和限位组件,摩擦弹性件位于筒体的内壁与限位组件之间且紧贴筒体的内壁和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通过摩擦弹性件的弹力抵持第一耳板,所述第二限位件随第二耳板运动并施加力于摩擦弹性件。
所述第一限位件是U型截面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是U型截面限位件,所述的U型截面限位件的敞口端向外翻折形成翻折区,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翻折区通过摩擦弹性件的一端抵持第一耳板,所述摩擦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持第二限位件的翻折区。
所述的第一限位件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二限位件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二耳板固定于中心轴,所述中心轴依次穿过筒体、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所述中心轴的端部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通孔。
所述的第二耳板与中心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耳板与筒体的敞口端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的摩擦弹性件为60Si2Mn合金摩擦弹性件,所述中心轴为38CrMoAl合金中心轴。
所述的摩擦弹性件包括两层,分别为内环和外环。
所述的摩擦弹性件、限位组件和第二耳板的表面涂覆防锈层。
所述的筒体为Q345钢筒体,所述第一耳板为Q345钢第一耳板,所述第二耳板为Q345钢第二耳板,所述限位组件为Q345钢限位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摩擦弹性件位于筒体的内壁与限位组件之间且紧贴内壁和限位组件,摩擦弹性件既充当自复位件,同时充当摩擦件,且提供弹性阻尼,多效合一,可以在增强阻尼器耗能的同时显著缩小阻尼器所占用的空间,且具有自复位能力;设有限位组件,使摩擦弹性件的两侧分别紧贴内壁和限位组件,可以同时约束摩擦弹性件的内屈曲和外屈曲,从而防止摩擦弹性件的大变形,使之有更好的自复位能力。
(2)中心轴的端部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通孔,该结构起到对中心轴的限位作用,使中心轴和第二耳板组成的滑动部分不会脱离筒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37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