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良式简易补胎装置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45205.7 | 申请日: | 2020-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1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胡余东;张茂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韶关欧亚特电子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3/02 | 分类号: | B29C73/02;B29L30/00 |
代理公司: | 韶关市雷门专利事务所 44226 | 代理人: | 周胜明 |
地址: | 5122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简易 补胎 装置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改良式简易补胎装置,其包括:外筒体,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针管组件,穿接于所述外筒体,所述针管组件包括管体和活塞帽,所述管体分为插接部和受热部,所述管体内存储有粘结耗材,所述插接部具有端口,所述活塞帽在管体远离第一通孔的一端活动地内嵌于管体;并且,所述第一通孔供所述针管组件插接在内;所述针管组件具有沿外筒体轴向运动的自由度;抵推组件,用于抵推所述活塞帽;以及发热器件,所述发热器件安装于外筒体的内部,用于对受热部供热。本发明用以提供一种注射热熔胶的措施,在轮胎内表面形成一倒蘑菇形的胶状体,起到密封地填补整个穿孔及缝隙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补胎辅助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良式简易补胎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规的补胎方式有如下几种:
1、穿胶条法,这种方法比较原始,其原理就是先用锥子等锐器将破损的洞口撑大,再将一种涂满胶水的橡胶条填充进洞内即可,操作简单成本极低,用时也很少,不用分离轮胎轮毂,也不用进行动平衡。缺点很明显,用锥子将洞口撑大,扩大了受损面积,同时这种补胎方法不是很耐用,容易出现漏气情况。
2、贴片补胎法:这种方法最为常见,大部分补胎店都用这种方法。先将轮胎与轮毂分离,在轮胎里面破损处进行打磨,为了能够让胶更容易粘牢固,然后将打磨出来的碎屑清理干净,再将破损处及周围涂抹一些专用补胎胶水,把补胎用的贴片粘在破损处同时碾压牢固,再涂上一层胶,补胎就完成了。这种方法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能够根据轮胎破损的大小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贴片,价格也不贵。并且效果不错,稳定性比较高。缺点就比较明显了,需要分离轮胎和轮毂,补胎完成后还得做动平衡,相对来说时间比较长,而且较大的破损就修补不了了。
3、蘑菇钉补胎:蘑菇钉是目前最先进的补胎方法了,也是属于内补胎,需要将轮胎和轮毂分离,并且补胎完成后也要坐动平衡。蘑菇钉与贴片补胎法的区别在于蘑菇钉补胎法能够很好的填充破损洞口的缝隙,避免了受损处的继续扩大。蘑菇钉补胎法相对于其他轮胎来说更安全彻底稳定。但是其价格也高,一般市场价格都在百元以上,并且其对于伤口有一定的要求,一些不规则的或是较大的伤口就不适合蘑菇钉修补了。
4、补胎液:补胎液不是很流行,现在只是在一些品牌的车辆里替换备胎用,能够节省后备箱的空间。补胎液和上面介绍的补胎方法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相比较的话补胎液的补胎效果稳定性较差、耐用性也不是很好,只是用来应急的一种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式简易补胎装置,用以提供一种注射热熔胶的措施,在轮胎内表面形成一倒蘑菇形的胶状体,起到密封地填补整个穿孔及缝隙的作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改良式简易补胎装置,其包括:
外筒体,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
针管组件,穿接于所述外筒体,所述针管组件包括管体和活塞帽,所述管体分为插接部和受热部,所述管体内存储有粘结耗材,所述插接部具有端口,所述活塞帽在管体远离第一通孔的一端活动地内嵌于管体;并且,所述第一通孔供所述针管组件插接在内;所述针管组件具有沿外筒体轴向运动的自由度;
抵推组件,用于抵推所述活塞帽;
以及发热器件,所述发热器件安装于外筒体的内部,用于对受热部供热。
进一步地,所述抵推组件包括螺栓、螺母、滑块及滑槽;所述滑槽设于外筒体的内部,并且沿针管组件轴向地延伸;所述滑块的一端插接于所述滑槽,并且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所述滑块的另一端设有一供所述螺母内嵌其中的安装孔;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所述螺栓所具有的顶帽位于外筒体的外部,所述外筒体远离第一通孔的一端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螺栓所具有的螺杆穿接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螺杆抵顶于所述活塞帽;所述顶帽抵接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外边缘;所述管体背离第一通孔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滑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韶关欧亚特电子制品有限公司,未经韶关欧亚特电子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52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