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用户设备接入高速移动工具通信网络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46708.6 | 申请日: | 2014-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80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崇卫微;吴晓波;吕阳明;耿长青;席国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32 | 分类号: | H04W36/32;H04W48/18;H04W60/04;H04L29/12;H04W48/08;H04W8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用户 设备 接入 高速 移动 工具 通信 网络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UE接入高速移动工具通信网络的方法、核心网控制面节点设备、基站、UE及通信系统。方法包括:确定接入通信网络的UE为第一类型UE,为UE分配包括第一序列的临时标识,向UE发送该临时标识,当该UE接入公网时,第一序列指示基站将该UE转移至所述通信网络。本发明实施例提高了UE的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用户设备接入高速移动工具通信网络的方法、核心网控制面节点设备、用户设备、基站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高速移动工具在我国以及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例如,高速移动工具包括高速铁路火车(以下简称“高铁”)、磁悬浮列车、地铁等。以高铁为例,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3万公里以上并且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伴随着高端人群大规模、长时间乘坐高速移动工具频繁流动的情况以及高速移动工具本身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高速移动工具的通信需求日益强烈。
然而,高速移动工具不同于常规的室内和室外移动通信场景,由于列车运行速度快,车体穿透损耗大,场景地形复杂多变等因数,使得现有的公网并不适用于为乘坐高速移动工具的用户提供服务。因此,建设一个专门为高速移动用户提供服务的网络的需求日渐突出。例如,目前已经有设备商和运营商开始规划和部署这样的高铁专用无线网络(以下简称“高铁专网”)。高铁专网覆盖高铁行进途中以及高铁火车站的站台附近。高铁火车站区域的小区部署如图1A所示。高铁火车站在高铁专网106覆盖下的专网小区包括室分小区和站台小区。其中,候车室102、进出站通道103都属于室分小区101。站台104属于站台小区。公网小区105覆盖火车站外的火车站广场。目前高铁网络规划将专网小区和公网小区独立部署。针对铁路线型覆盖的特点,高铁专网采取小区级联连续覆盖的方案,如图1B所示。在图1B的例子中,高铁的轨道区域被级联的专网小区111连续覆盖,同时公网小区115也覆盖了该高铁的轨道区域。
公网和高铁专网采用如下协同原则:
(1)在高铁线路大部分区域(如,高铁行进途中),高铁专网小区和周边公网小区间不互配邻区关系。也就是说,专网小区只配专网下的级联小区作为邻区,不配置公网作为邻区;公网小区也不配置专网小区作为邻区;
(2)在火车站的站台附近配置公网小区和专网小区为相互邻区关系,以让第一类型UE从公网小区(如图1A中的公网小区105)进入专网小区(如图1A中的公网小区101)或从专网小区进入公网小区。
在高铁行进途中,由于高铁专网小区和周边公网小区间无相互邻区关系,这样用户设备(英文:user equipment,简称:UE)在空闲态下无法从一种网络小区(如图1B中的公网小区115)执行小区重选到另一种网络小区(如图1A中的专网小区111),在连接态时也无法执行切换流程切换到另一种网络小区。因此,在高速移动工具行进途中,当UE因异常原因脱离高速移动工具通信网络而接入公网后,现有技术无法使得该UE后续回到高速移动工具通信网络,影响了乘坐高速移动工具的用户的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用户设备UE接入高速移动工具通信网络的方法,包括:
核心网控制面节点设备确定接入所述高速移动工具通信网络的第一UE为第一类型UE,所述第一类型UE为乘坐所述高速移动工具的用户所使用的UE;
所述核心网控制面节点设备为所述第一UE分配第一临时标识,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包括第一序列,所述第一序列用于指示所述第一UE为第一类型UE;
所述核心网控制面节点设备向所述第一UE发送所述第一临时标识,当所述第一UE接入公网时,所述第一序列用于指示基站将所述第一UE转移至所述高速移动工具通信网络。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核心网控制面节点设备确定接入所述高速移动工具通信网络的第一UE为第一类型UE,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67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