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50836.8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98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咏;贺春辉;朱旭;张世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1/43;F24F11/64;F24F11/65;F24F11/84;F24F11/88;F24F140/12 |
代理公司: | 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62 | 代理人: | 黄炫畯;林永协 |
地址: | 51907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系统 空调器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第一限流器件和蒸发器;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限流器件和压力传感器;第二限流器件与第一限流器件并联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蒸发器的内压。空调器包括空调系统,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通过压力传感器获取实时内压值;根据实时内压值调控第二限流器件的开度。当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到蒸发器的实时内压值,并判断蒸发器一段时间内的实时内压均低于阈值后,系统则打开第二限流器件至预设开度,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则从冷凝器流向蒸发器,蒸发器内压和温度均逐步上升,从而实现化霜,同时保证空调系统进行化霜处理时仍处于制冷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中具有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当空调系统运行一定时长后,由于蒸发器温度低,冷凝器的换热管外结霜,蒸发器换热能力逐渐下降,固定的冷媒流量无法完全蒸发,换热效率降低,空调效果下降。
现有的空调系统通过增加四通阀以改变冷媒流向,但该空调系统换向运行时不具备制冷能力,影响制冷效果,用户舒适感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保持制冷状态而实现化霜功能的空调系统。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保持制冷状态而实现化霜功能的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保持制冷状态而实现化霜功能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第一目的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第一限流器件和蒸发器;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限流器件和压力传感器;第二限流器件与第一限流器件并联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蒸发器的实时内压值;第二限流器件根据实时内压值调控开度。
由上述方案可见,当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到蒸发器的实时内压值,并判断蒸发器一段时间内的实时内压均低于阈值后,系统则打开第二限流器件至预设开度,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则从冷凝器流向蒸发器,蒸发器内压和温度均逐步上升,从而实现化霜,同时保证空调系统进行化霜处理时仍处于制冷状态。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限流器件为电子膨胀阀。
由上可见,此设置能保证从电子膨胀阀流出的冷媒的气压和温度的可控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空调系统还包括单向阀,第一限流器件和单向阀串联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
由上可见,此设置能防止从第二限流器件流出的冷媒回流至第一限流器件所在管道。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限流器件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
本发明第二目的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空调系统,空调系统采用上述的空调系统。
本发明第三目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中,空调器采用上述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通过压力传感器获取实时内压值;根据实时内压值调控第二限流器件的开度。
由上述方案可见,当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到蒸发器的实时内压,并判断蒸发器一段时间内的实时内压均低于阈值后,系统则打开第二限流器件至预设开度,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则从冷凝器流向蒸发器,蒸发器内压和温度均逐步上升,从而实现化霜,同时保证空调系统进行化霜处理时仍处于制冷状态。
进一步的方案是,根据实时内压值调控第二限流器件的开度的步骤中,包括第一判断步骤,判断实时内压值是否低于第一内压阈值,若是,执行第一调控步骤,将第二限流器件的开度从起始开度调控至第一开度。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调控步骤后,还包括第二判断步骤,判断实时内压值是否大于第一内压阈值时并小于第二内压阈值,若是,执行第二调控步骤,将第二限流器件的开度调控至第二开度,第二开度小于第一开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08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