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量平衡耕作的旋耕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51782.7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44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奚小波;王理想;张瑞宏;金亦富;张翼夫;单翔;张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B49/02 | 分类号: | A01B49/02;A01B63/1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董旭东;赵荔 |
地址: | 22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衡 耕作 旋耕机 | ||
本发明公开了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内的一种土量平衡耕作的旋耕机,包括机架,机架上可转动地连接有第一旋耕刀轴,第一旋耕刀轴上排布有若干第一旋耕刀,转轴后方的机架上可转动地连接有第二旋耕刀轴,第二旋耕刀轴上排布有若干第二旋耕刀,第一旋耕刀轴后方的机架上连接有可升降且可转动的转轴,转轴上设有螺旋叶片,在长度方向上,螺旋叶片覆盖第一旋耕刀所在位置,在前后方向上,转轴在第一旋耕刀轴和第二旋耕刀轴之间;本发明平衡旋耕区域内的土量,提高旋耕刀受力的平衡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机械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土量平衡耕作的旋耕机。
背景技术
旋耕机是目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非常普遍的农业机械,使用其田地进行旋耕作业。现有技术中,旋耕机包括机架,机架上可转动地连接有第一旋耕刀轴,第一旋耕刀轴上排布有若干第一旋耕刀,转轴后方的机架上可转动地连接有第二旋耕刀轴,第二旋耕刀轴上排布有若干第二旋耕刀,机架的前部设有悬挂架,悬挂架与牵引机可升降地连接,工作时,第一旋耕刀轴和第二旋耕刀轴转动,第一旋耕刀旋耕田地,第二旋耕刀在第一旋耕刀旋耕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旋耕,在此过程中,机架很容易发生倾斜,在左右方向上,旋耕区域对应的土量不平衡,不利于后期的土地平整工作,更重要的是,旋耕刀受力更加不平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土量平衡耕作的旋耕机,解决现有技术中旋耕刀受力不平衡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平衡旋耕区域内的土量,提高旋耕刀受力的平衡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土量平衡耕作的旋耕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可转动地连接有第一旋耕刀轴,所述第一旋耕刀轴上排布有若干第一旋耕刀,所述第一旋耕刀轴后方的机架上可转动地连接有第二旋耕刀轴,第二旋耕刀轴上排布有若干第二旋耕刀,所述第一旋耕刀轴后方的机架上连接有可升降且可转动的转轴,转轴上设有螺旋叶片,在长度方向上,螺旋叶片覆盖第一旋耕刀所在位置,在前后方向上,转轴在第一旋耕刀轴和第二旋耕刀轴之间。
本发明工作时,第一旋耕刀轴和第二旋耕刀轴转动,第一旋耕刀和第二旋耕刀切削土壤,通过机架的倾斜度调节转轴左右两侧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移,控制转轴的转动方向,使螺旋叶片将向下倾斜端的泥土往向上倾斜端输送,使旋耕区域内的土量平衡,有利于后期的平整作业,同时,使第二旋耕刀切削到的土壤量基本相同,平衡各个第二旋耕刀的受力,提高使用寿命;可应用于旋耕作业中,尤其适用于干田地中。
为了进一步实现转轴水平度的调节,所述机架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架一和连接架二,连接架一上连接有直线驱动器一,所述直线驱动器一上连接有可在高度方向上作往复直线移动且向下伸出的升降杆一,所述升降杆一向下伸出的一端连接有连接座一,连接座一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转轴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连接架二上连接有直线驱动器二,所述直线驱动器二上连接有可在高度方向上作往复直线移动且向下伸出的升降杆二,所述升降杆二向下伸出的一端连接有连接座二,转轴远离连接座一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连接座二上,所述机架上侧设有陀螺仪一;此设计中,连接架一在机架的右侧,连接架二在机架的左侧,初始状态下,机架上侧在左右方向上是水平的,转轴处于水平状态,旋耕机在行进过程中会发生左右方向上的倾斜,陀螺仪一检测机架的水平度,主要用来检测机架左右方向上是否水平,例如,机架向右倾斜时,控制直线驱动器一和直线驱动器二动作,根据陀螺仪一检测到的倾斜度调整升降杆一和升降杆二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移,升降杆一相对升降杆二向上缩回,使转轴水平且螺旋叶片与地面接触,控制驱动电机的动作方向,使螺旋叶片将右边的泥土往左边输送,平衡各个第二旋耕刀的切削阻力,同时,使旋耕区域内的土量保持平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座一朝外的一侧设有连接耳一,升降杆一向下伸出的一端与连接耳一连接,连接耳一上还连接有拉线一,所述连接座二朝外的一侧设有连接耳二,连接耳上还连接有拉线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17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