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米级球状锂基CO2 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52789.0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22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杨远东;刘文强;徐明厚;童贤靓;李秋婉;操吉学;姚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3/32 | 分类号: | C01B33/32;B01D53/81;B01D53/62;B01J20/10;B01J20/28;B01J20/30;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智;孔娜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米 球状 co base sub | ||
本发明属于锂基吸附剂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微米级球状锂基CO2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表面活性剂和锂源加入醇类溶液中获得混合溶液;将正硅酸四乙酯和氨水加入混合溶液中,然后超声处理预设时间获得白色悬浊液;将白色悬浊液煅烧预设时间后获得固体产物,该固体产物即为微米级球状锂基CO2吸附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时间短、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微米级球状锂基CO2吸附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正硅酸乙酯与氨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微球,并通过二氧化硅微球与锂源混合煅烧的方式制得微米级球状锂基CO2吸附剂,从而避免高温下煅烧造成产物发生严重烧结的问题,以此获得具有优良吸附性和循环稳定性的吸附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基吸附剂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微米级球状锂基CO2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减少全球CO2的排放,人们提出了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CCUS)。在众多的CO2减排技术中,利用固体吸附剂对CO2进行循环式吸附脱附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技术。而以Li4SiO4为代表的锂基吸附剂作为一种典型高温CO2固体吸附剂因其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较高的吸附性能等优点而受到了全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Li4SiO4吸附剂对CO2的循环吸脱附过程能够通过可逆反应式描述,即Li4SiO4在较低温度下(450-600℃) 会与CO2反应并将CO2固定下来,而当温度升高至≧700℃后反应将会逆向发生,将此前吸附固定的CO2再次脱附下来,且再生的Li4SiO4仍可参加下一次吸附反应,如此往复不断达到了对CO2的循环吸-脱附捕集的效果。具体地,整个吸附过程可由双壳反应模型描述,即反应初始吸附剂表面的 Li4SiO4会优先接触CO2并反应生成Li2SiO3和Li2CO3覆盖在颗粒表面,此过程称为“化学反应控制阶段”;其后当表面反应完全后,形成的Li2SiO3及 Li2CO3外壳层将内部新鲜Li4SiO4组分包覆,因此CO2分子必须扩散穿过双壳外层才能与内部新鲜吸附剂接触反应,此过程称为“扩散控制阶段”。从机理上可以证实,等质量吸附剂条件下,若吸附剂颗粒越小则:①其比表面积越大,在化学反应控制阶段与CO2的接触面积也越大,因此能够显著提升该阶段反应能力;②颗粒越小代表扩散控制阶段CO2分子的扩散路径也越短,更有利于扩散反应的进行;综上,Li4SiO4吸附剂颗粒越小,微观孔隙结构越好,其吸附性能势必会愈强。因此,相比传统吸附剂,具备微/纳尺度结构的新型Li4SiO4吸附剂材料必将具备更优的性能和潜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27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