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电信号同步超快激光与ICCD相机的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55659.2 | 申请日: | 2020-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0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季凌飞;燕天阳;马瑞;林真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N5/235 | 分类号: | H04N5/235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电 信号 同步 激光 iccd 相机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电信号同步超快激光与ICCD相机的系统及方法,使超快激光加工过程与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过程同步运行,实时准确捕捉超快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瞬态过程。在调节激光加工过程与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先后顺序的同时,解决超快激光出光时间不稳定造成的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过程无法精确同步激光加工过程的问题。本发明在不改动原始激光束聚焦条件及不影响加工所需激光能量的基础上,将初始激光束分束成信号激光束及加工激光束,通过将信号激光转变为脉冲电信号及调节激光传播距离的方式,实现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与激光加工过程的时间同步,为分析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提供有效的时间序列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与相机的同步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光电信号同步超快激光与ICCD相机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CCD相机在激光加工过程中往往被用于确定加工位置、激光束质量检测以加工过程的实时监控。CCD相机连接方法通常采用电脑或延迟器触发,通过设置触发信号延时的方式实现CCD相机与激光加工的同步。中国专利201810376733.3利用高速摄像机对激光增材制造过程进行了实时同步监测,但高速摄像机的最短曝光时间为1μs,不能达到监测超快激光加工的水平。中国专利201721481126.0通过电脑连接CCD并通过CCD监测飞秒激光加工对象表面出现的变化,而CCD与激光未能实现时间上的精准同步,不能严格按照时间序列捕捉一系列的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图像。随着超快激光精密制造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拥有纳秒级电子快门曝光宽度的ICCD相机发明以来,高精同步捕捉和监控加工过程成为超快激光加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ICCD相机拥有纳秒级电子快门曝光宽度,可以实现时间分辨率为纳秒级别的时间序列图像拍摄,研究人员通过相机的瞬时曝光捕捉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瞬时变化,可以深刻理解超快激光与物质作用过程中物质形态、等离子体演变过程及光致发光导致的光谱变化等过程。然而超快激光受激光泵浦源、激发电源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存在出光时间波动的现象,传统的同步方法已经无法满足ICCD相机与超快激光的高精时间同步,从而难以实现稳定有效的以时间为分辨率的激光与物质作用的演化分析。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电信号同步超快激光与ICCD相机的系统及方法,使得超快激光加工过程与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过程同步运行,实时准确捕捉超快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瞬态过程。在调节激光加工过程与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先后顺序的同时,解决了超快激光加工过程中因超快激光出光时间不稳定造成的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过程无法精确同步激光加工过程的问题。本发明在不改动原始激光束聚焦条件及不影响加工所需激光能量的基础上,将初始激光束分束成信号激光束及加工激光束,通过将信号激光转变为脉冲电信号及调节激光传播距离的方式,实现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与激光加工过程的时间同步,为分析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时间序列保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一种光电信号同步超快激光与ICCD相机的系统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在激光器输出口放置一面对应激光波长的分束镜(S),将初始光束(B1)分成信号激光束(B2)与加工激光束(B3);
步骤2、加工激光束经反射镜反射后通过原有聚焦装置后用于加工样品;信号激光束垂直入射进光电探测器,光电探测器接收信号激光束的第一个脉冲并且转换为脉冲电信号;光电探测器连接ICCD相机,并将转换后的脉冲电信号作为开始信号触发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进行超快激光加工过程的图像捕捉;
步骤3、根据ICCD相机捕捉的图像内容判断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过程与激光加工过程的先后工作顺序。如第一张图像有激光加工内容或图像始终无法显示内容,记为激光加工顺序在前。如第一张照片无内容而后续照片显示加工激光的内容,记为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工作顺序在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56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体制的PCB集成电扫描天线
- 下一篇:一种汽车远程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