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载人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58354.7 | 申请日: | 2020-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0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左国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左国刚 |
主分类号: | A61G5/04 | 分类号: | A61G5/04;A61G5/14;A61G5/00;A61G5/12;A61G7/015;A61G7/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22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载人 机器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载人机器人,包括承载底盘、安装在承载底盘上的行车轮、与承载底盘前部铰接并可抵持于承载底盘后部的座垫支架、与座垫支架铰接的承腿支架以及与座垫支架铰接的靠背支架;承载底盘与座垫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一伸缩件,座垫支架与承腿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二伸缩件,座垫支架与靠背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三伸缩件。其中:座垫支架通过第一伸缩件推动相对承载底盘在平向角度与竖向角度之间转动;承腿支架通过第二伸缩件推动相对座垫支架在腿部弯曲角度与腿部伸直角度之间转动;靠背支架通过第三伸缩件推动相对座垫支架在腰部直立角度与腰部平躺角度之间转动。本发明的智能载人机器人能够给用户提供坐、立或躺的身体姿态角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人,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可坐、可立和可躺功能的智能载人机器人。
背景技术
年老体弱者或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通常依赖轮椅代步,从而能够参与到户外活动中。若使用者长期坐在轮椅上,而不加以腿部的康复训练,容易导致双腿血液循环不畅,甚至肌肉萎缩坏死,直至完全丧失行走能力。经医学研究实践证明,使用者在早期的康复训练护理中,通过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有利于逐渐恢复肌体丧失的功能,相应减少肌肉萎缩与关节痉挛出现的情况,有助于帮助使用者早日康复。
而现有轮椅功能单一,使用者只能久坐于轮椅上,不方便于使用者将身体挺直或处于站立状态,难以达到较理想的康复效果。因此研发一种具有可坐、可立和可躺功能的智能载人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器械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可坐、可立和可躺功能的智能载人机器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载人机器人,包括承载底盘、安装在承载底盘上的行车轮、与所述承载底盘前部铰接并可抵持于承载底盘后部的座垫支架、与所述座垫支架铰接的承腿支架以及与所述座垫支架铰接的靠背支架;所述承载底盘与座垫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一伸缩件,所述座垫支架与承腿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二伸缩件,所述座垫支架与靠背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三伸缩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智能载人机器人通过第一伸缩件,能够使得座垫支架相对承载底盘在平向角度与竖向角度之间转动;通过第二伸缩件,能够使得承腿支架相对座垫支架在腿部弯曲角度与腿部伸直角度之间转动;通过第三伸缩件,能够使得靠背支架相对座垫支架在腰部直立角度与腰部平躺角度之间转动。使用者或护理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调节各个伸缩件的伸缩状态并相互协调配合,给使用者提供坐、立或躺的身体姿态角度,有助于使用者康复训练。
优选的,所述承载底盘的前部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延展件,所述座垫支架的前端部与第一延展件铰接;所述承载底盘的后部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延展件,所述座垫支架的后端部可抵持在第二延展件上。
优选的,所述座垫支架的后端部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延展件铰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通过销轴铰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延展件包括立杆和用以支撑所述立杆的加固杆。
优选的,所述承载底盘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三延展件,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一端与第三延展件铰接,第一伸缩件的另一端与座垫支架铰接。
优选的,所述承载底盘包括第一承载支架和安装在第一承载支架上的第二承载支架,所述行车轮安装在所述第一承载支架上,所述座垫支架、承腿支架和靠背支架安装在所述第二承载支架上;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一端与第二承载支架铰接,第一伸缩件的另一端与座垫支架铰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承载支架和第二承载支架之间连接有上下方向伸缩的第四伸缩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承载支架设有向下延伸的第四延展件,所述第二承载支架设有加强固定架,所述第四伸缩件的一端与第四延展件固定连接,第四伸缩件的另一端与加强固定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承载支架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承载支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左国刚,未经左国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83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