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区块链和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模型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60709.6 | 申请日: | 202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6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苏寒松;李燊;刘高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N3/08;G06F21/32;H04L9/32;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刘子文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区块 识别 身份 认证 模型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区块链和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模型,由三个参与方和两个技术组件构成,三个参与方分别是用户、移动端APP和服务供应商,两个技术组件分别是人脸识别神经网络模型和基于区块链的身份链IdentiChain;用户需要成为服务供应商的合法认证用户并通过移动端APP访问相应服务供应商的服务;用户初次发起服务请求时需要完成注册操作,注册成功后服务供应商返回服务和公钥;用户再次请求服务时需要完成验证操作,验证成功后服务供应商返回服务和新公钥;其中,人脸识别神经网络模型接收移动端APP输入的人脸图像,进行训练后输出该用户的人脸特征值ID并返回给移动端APP;每个服务供应商都是身份链IdentiChain的节点之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脸识别和区块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和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模型。
背景技术
身份认证是指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确认访问者身份的过程,进而确定该用户是否具有对某种资源的访问和使用权限,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它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目前,主流的身份认证方式分为以下3种:1)以静态口令为代表的根据用户所知道的信息来证明身份;2)以动态口令为代表的根据用户所拥有的东西来证明身份;3)以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为代表的根据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来证明用户身份对于人脸的图像预处理是基于人脸检测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并最终服务于特征提取的过程。系统获取的原始图像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随机干扰,往往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在图像处理的早期阶段对它进行灰度校正、噪声过滤等图像预处理。主要包括人脸图像的光线补偿、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化、归一化、几何校正、滤波以及锐化等。
第3种身份认证方式是以虹膜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等为代表的高级生物识别技术.它基于用户个人独一无二的生理特征进行身份认证.因为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它比静态口令被忘记或破解的难度更大,比持有物被窃取或转移的可能性更低.因此,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被认为是以上3种身份认证方式中最可靠最方便、最快捷的。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时序数据、集体维护和安全可信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区块链非常适合存储和保护隐私数据,以避免因中心化机构遭受攻击或权限管理不当而造成的大规模数据丢失或泄露.任意用户数据均可通过哈希运算打包写入区块链,通过区块链P2P网络系统内节点的共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技术来保证安全性。
区块链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对身份认证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本发明提出的模型利用了区块链与人脸识别两种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和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模型,区块链的节点若仅拥有匿名地址而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那么其应用场景相对狭窄.因此,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身份认证场景不仅能解决传统身份认证方式存在的问题,还能拓展更多的应用范围。本发明就是将区块链和人脸识别两种技术结合为双因子身份认证的认证方式,即结合了根据用户所拥有的信息和用户生物特征两种身份认证方式.这样的双因子认证方式优势如下:一是利用了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非实名化的特点,极大地降低了由于中心化存储发生泄库事件而造成用户信息的泄露。二是人脸识别的不可复制性、安全可信.在身份认证的3种方式中,人脸相对于静态或动态口令是独一无二的输入,显然仿制和造假的难度极高。三是双因子身份认证结合了以上两点优势,安全地存储了用户的基本信息和人脸特征,保证在验证时两者缺一不可,从而提高了身份认证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607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存储介质
- 下一篇:沉积掩模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