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叶自动翻炒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66575.9 | 申请日: | 202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4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吉仲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开州区争鸣名茶厂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8 | 代理人: | 孔垂烛 |
地址: | 405400***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自动 翻炒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叶自动翻炒装置,包括有工作台,工作台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且工作台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灶台,支撑杆的顶端安装有翻炒机构,且支撑杆的一侧安装有合盖机构,翻炒机构的内部包括有轴承,且轴承与支撑杆之间为嵌合连接,轴承的内部套接连接有转轴,且转轴的后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机。本发明中,在翻炒机构的作用下,通过接通第电动机的外接电源,通过转轴带动第一连接杆传动第二连接杆,使得第二连接杆以第一活动铰链为支点做曲柄运动,从而通过第二活动铰链传动第三连接杆以第三活动铰链为支点左右摆动,以此来模仿人的翻动过程,带动着翻炒板在炒锅中来回翻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茶叶自动翻炒装置。
背景技术
茶叶炒茶翻茶主要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
现有的茶叶炒茶翻茶设备,在其使用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土灶人工制作,在茶叶采摘季节,工作量大,人体吃不消,或者采用简单的旋转机械,并不能模范人工炒制过程达不到人工炒制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茶叶自动翻炒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茶叶自动翻炒装置,包括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且工作台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灶台,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安装有翻炒机构,且支撑杆的一侧安装有合盖机构,所述翻炒机构的内部包括有轴承,且轴承与支撑杆之间为嵌合连接,所述轴承的内部套接连接有转轴,且转轴的后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机,所述转轴的表面套接连接有第一连接杆,且第一连接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铰链,所述第一活动铰链的表面套接连接有第二连接杆,且第二连接杆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动铰链,所述第二活动铰链的表面套接连接有第三连接杆,其第三连接杆的正面靠近中心线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三活动铰链,且第三连接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翻炒板,所述灶台的顶端安装有加热机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连接杆通过转轴与轴承之间构成旋转结构,所述翻炒板通过第三连接杆与第三活动铰链之间构成摆动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合盖机构的内部包括有第四活动铰链,且第四活动铰链与支撑杆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活动铰链的表面套接连接有横梁,且横梁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五活动铰链,所述支撑杆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六活动铰链,其第六活动铰链的表面套接连接有电动伸缩杆,且电动伸缩杆与第五活动铰链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横梁底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七活动铰链,且第七活动铰链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锅盖,且锅盖的顶端开设有通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横梁通过第四活动铰链与支撑杆之间构成活动结构,且固定件通过第七活动铰链与横梁之间构成活动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加热机构的内部包括有支撑板,且支撑板与工作台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内部套接连接有转杆,其转杆的表面套接连接有滚齿齿轮,且转杆的后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动机,所述滚齿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直型齿轮,且直型齿轮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直型齿轮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加热箱,且加热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灶头,所述加热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炒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直型齿轮通过转动轴与滚齿齿轮之间构成旋转结构,且滚齿齿轮通过转杆与支撑板之间构成旋转结构。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开州区争鸣名茶厂,未经重庆市开州区争鸣名茶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665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