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夹组件及骨外固定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70578.X | 申请日: | 2020-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4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灿;缪荣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创生医疗器械(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66 | 分类号: | A61B17/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11111 | 代理人: | 张一帆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件 固定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针夹组件及骨外固定器,针夹组件包括用以容置针杆的固定部、用以对所述针杆加压固定的压紧部、以及对所述压紧部进行施力并锁定的锁紧部,所述压紧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为楔形锥面加压锁紧。骨外固定器具有上述的针夹组件。本发明提供的针夹组件不仅加工精度要求低,而且可以对四个以内的针杆起到稳固的夹紧作用,使每根针杆都能对骨头块形成牢固的固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夹组件及骨外固定器。
背景技术
骨外固定器可以固定骨折,也可以矫正某些骨畸形,是骨科的一种重要器具。目前国内使用的骨外固定器种类很多,用的较多的骨外固定器有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单边式外固定器和三维可调式外固定器。任何骨外固定器都包括固定针(pins)、针夹(clamps)和体外连接杆(connectors)三种基本部件。手法整复外固定架固定术就是将骨折两端用骨外固定器的固定针、针夹和体外连接杆经皮肤外侧将骨折的两折端固定在解剖位、功能位,其填补了石膏固定和内固定之间的空白,在骨折应用中起到卓越的效果。
但有关研究表明,骨外固定器在使用的时候会发生一定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大多与固定针有关,例如针的松动、针道感染、固定针折断与穿针部位骨折等,其中针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也在包括固定针松动,使得针-骨界面和针-皮肤界面不稳,针道周围组织受肢体活动所产生的周期性应力刺激而产生炎性反应,以及术后针道反应处理不当等造成感染,但是观察业已证明,固定针-皮面无张力和针道能保持稳定不变者,针道感染几乎完全可以避免。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夹紧固定针并连接体外连接杆的针夹是骨外固定器中的重要组成部件,目前广泛使用的针夹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针夹体、针夹块和偏心销,其中偏心轴同时穿过针夹体和针夹块,针夹块处于偏心位置处,当旋转偏心销时,偏心部位带动针夹体上的四个固定针孔运动,从而起到夹设固定针的作用,但是由于固定针孔是刚性的,四个固定针孔同时发生运动,若其中一个固定针孔的位置精度不达标,则固定两根以上针杆时,就会有一个针杆发生松动,进而不能形成稳定的固定,在病人的修复过程中有可能发生针道感染等并发症,因此该类针夹组件对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或公差要求比较高,一旦其中一部分不达标,则无法对针杆实现良好的固定作用,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述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针夹组件及骨外固定器,本发明所提供的针夹组件不仅加工精度要求低,而且可以对四个以内的针杆起到稳固的夹紧作用,使每根针杆都能对骨头块形成牢固的固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针夹组件,包括用以容置针杆的固定部、用以对所述针杆加压固定的压紧部、以及对所述压紧部进行施力并锁定的锁紧部,所述压紧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为楔形锥面加压锁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容置凹槽以及与所述容置凹槽旁通的针固定孔,所述容置凹槽内至少设有一个用以将所述针杆固定于所述针固定孔中的固定弹片,其中,所述针固定弹片具有与所述压紧部相接触的锥形紧固面,所述压紧部可上下移动地内置于所述容置凹槽中,且所述压紧部为与所述锥形紧固面线接触的楔形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凹槽上还设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成对设于所述固定弹片的两端,用以使所述固定弹片与所述容置凹槽间隙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凹槽的横截面大致呈“H”形,所述容置凹槽每个长边的两端均旁通有一个针固定孔,每个所述长边对应的容置凹槽中均设有一个所述固定弹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弹片与每个所述针杆之间均为面线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部包括贯穿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压紧部的固定轴,以及与所述固定轴自由端螺纹连接的压块,所述压块内置于所述固定部中,随所述固定轴的旋转而带动所述压紧部在所述容置凹槽中上升或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创生医疗器械(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创生医疗器械(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05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