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78698.4 | 申请日: | 2020-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4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袁修起;卢燚钧;牟广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C1/24 | 分类号: | B64C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朱立鸣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机 舱门 应急 滑梯 机构 | ||
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包括驱动杆、滑梯预位轴和滑梯预位切换杆。该驱动杆的上端与飞机舱门上的应急手柄相连接,从而通过转动应急手柄而使驱动杆沿上下方向运动。经由滑梯预位轴与驱动杆之间的第一传动组件和滑梯预位切换杆与滑梯预位轴之间的第二传动组件,使得该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能够在预位状态和解除预位状态之间切换。通过上述结构的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实现预位状态和解除预位状态之间的切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机的紧急撤离系统。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飞机的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用于控制滑梯杆的位置,以将其设定在预位或解除预位的状态。
背景技术
飞机、特别是大型客机通常要包括应急滑梯,当飞机遇到紧急状态时,例如紧急迫降时,当打开飞机舱门之后该应急滑梯将被立即自动充气以展开。根据飞机的适行标准CCAR25.810(a)(1)(i)条款的规定,飞机上的应急滑梯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的要求:首先,滑梯包需要在从飞机内部旋转舱门内手柄而启动开门装置一直到舱门完全打开的过程中自动展开;其次,在非紧急状态下,即,在飞机正常打开过程中,无论是从舱门内侧还是舱门外侧打开,都要能够防止滑梯包展开。
为此,在飞机舱门上设置有应急滑梯杆机构,其能够在预位状态和解除预位状态之间切换,在预位状态中,滑梯杆与设置在飞机的地板上的地板卡夹相配合,从而当舱门打开时,对应急滑梯充气,从而展开应急滑梯,而在解除预位状态中,滑梯杆与地板之间的触发连接解除,从而滑梯不会随着舱门打开而展开。
为了实现上述要求,在飞机设计领域中开发了多种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其中,一种现有的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中设置了钩部、槽和束缚杆等,通过钩部、槽和束缚杆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实现滑梯杆在预位状态和解除预位状态之间的切换。这种机构的结构比较复杂,包括较多的零件,并且需要通过多个零件之间的互动来确定束缚杆的位置,操作也比较复杂,成本较高。
此外,在飞机设计领域中,还有采用电气连接器来控制应急滑梯、采用弹簧加载销的结构来触发滑梯杆等来控制对应急滑梯的展开。
不过,在飞机设计领域中,仍然存在对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进行改进的需求,以简化其结构,并且该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能够可靠地在预位状态和解除预位状态之间转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以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其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可靠地在预位状态和解除预位状态之间转换。
本发明的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包括:驱动杆,该驱动杆的上端与飞机舱门上的应急手柄相连接,从而通过转动应急手柄而使驱动杆沿上下方向运动;
滑梯预位轴,该滑梯预位轴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驱动杆相连接,从而驱动杆的沿上下方向的运动经由第一传动组件转换成滑梯预位轴的旋转运动;以及
滑梯预位切换杆,该滑梯预位切换杆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滑梯预位轴相连接,从而滑梯预位切换杆的旋转运动经由第二传动组件转换成滑梯预位轴的与地板卡夹相配合的第一位置和与存放钩相配合的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运动,其中,地板卡夹固定在飞机地板上;
其中,在第一位置,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处于预位状态,在第二位置,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处于解除预位状态。
在上述结构的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中,通过滑梯预位轴和驱动杆之间的第一传动组件以及滑梯预位轴和滑梯预位切换杆之间的第二传动组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和操作来可靠地实现飞机舱门应急滑梯杆机构在预位状态和解除预位状态之间的转换。
对于第一传动组件,其一种示例性的较佳结构包括曲柄,曲柄的一端连接在滑梯预位轴上,曲柄的另一端上连接有叉耳,叉耳可相对枢转地连接于驱动杆,从而驱动杆的沿上下方向的运动使得叉耳枢转,并经由曲柄112使滑梯预位轴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86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儿科临床用监护抢救装置
- 下一篇:微粒化的阿莫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