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合金锻造车轮及其制造方法、锻造车轮形成用铸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80454.X | 申请日: | 2020-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20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横川塁;岛崎浩一;田中武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BBS日本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B3/00 | 分类号: | B60B3/00;B60B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 锻造 车轮 及其 制造 方法 形成 用铸坯 | ||
1.一种铝合金锻造车轮,其具备用于安装车轴的轮毂部、设置于该轮毂部周缘的轮盘部及设置于该轮盘部周缘的轮缘部,该铝合金锻造车轮的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轮盘部和所述轮缘部中的一者或两者是对铸造铝合金而得的坯料进行锻造而成的,该铝合金中,含有Si:9.0~12.5质量%、Cu:0.5~3.4质量%、Mg:0.2~0.9质量%、Fe:0.7质量%以下、Ti:0.005~0.15质量%,以Sr:0.01~0.15质量%、Sb:0.01~0.20质量%、Ca:10~200质量ppm、Na:10~200质量ppm含有Sr、Sb、Ca、Na中的任一种,余量为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所述轮盘部和所述轮缘部中的一者或两者的金相组织中,沿着锻造金属流的铸锭α相的残留的Al基体相的宽度为20μm以下且共晶Si的平均粒径为5μ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锻造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盘部和所述轮缘部中的一者或两者具有107循环的旋转弯曲疲劳强度为155MPa以上且杨氏模量为76GPa以上的强度特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铝合金锻造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缘部是对与所述轮盘部一体的锻造材料进行旋压成型而成的,
所述轮盘部及所述轮缘部的金相组织中,沿着锻造金属流的铸锭α相的残留的Al基体相的宽度为20μm以下且共晶Si的平均粒径为5μm以下,
所述轮盘部及所述轮缘部的强度特性中,107循环的旋转弯曲疲劳强度为155MPa以上且杨氏模量为76GPa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铝合金锻造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缘部接合于所述轮盘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铝合金锻造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缘部接合于所述轮盘部。
6.一种铝合金锻造车轮的制造方法,该车轮具备用于安装车轴的轮毂部、设置于该轮毂部周缘的轮盘部及设置于该轮盘部周缘的轮缘部,该铝合金锻造车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铸造铝合金而形成锻造原料坯料,该铝合金中,含有Si:9.0~12.5质量%、Fe:0.7质量%以下、Cu:0.5~3.4质量%、Mg:0.2~0.9质量%、Ti:0.005~0.15质量%,以Sr:0.01~0.15质量%、Sb:0.01~0.20质量%、Ca:10~200质量ppm、Na:10~200质量ppm含有Sr、Sb、Ca、Na中的任一种,余量为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由锻造所述锻造原料坯料而得的锻造材料至少形成所述轮盘部和所述轮缘部中的一者或两者,
使所述轮盘部和所述轮缘部中的一者或两者的金相组织为沿着锻造金属流的铸锭α相的残留的Al基体相的宽度为20μm以下且共晶Si的平均粒径为5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铝合金锻造车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缘部是对所述锻造材料进行旋压成型而形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铝合金锻造车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锻造材料形成所述轮缘部,并将所述轮缘部接合于分开形成的轮盘部。
9.一种锻造车轮形成用铸坯,其用于形成锻造车轮,该锻造车轮具备用于安装车轴的轮毂部、设置于该轮毂部周缘的轮盘部及设置于该轮盘部周缘的轮缘部,该铸坯的特征在于,
其是铸造铝合金而得的,该铝合金中,含有Si:9.0~12.5质量%、Fe:0.7质量%以下、Cu:0.5~3.4质量%、Mg:0.2~0.9质量%、Ti:0.005~0.15质量%,以Sr:0.01~0.15质量%、Sb:0.01~0.20质量%、Ca:10~200质量pp m、Na:10~200质量ppm含有Sr、Sb、Ca、Na中的任一种,余量为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BBS日本株式会社,未经BBS日本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045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