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81724.9 | 申请日: | 2020-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78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王秀梅;王硕;段古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7/40 | 分类号: | A61L27/40;A61L27/50;A61L27/58;A61L27/54;A61L27/24;A61L2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刘凯强;张奎燕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神经 导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神经导管其主要成分为生物体内可分解吸收的胶原蛋白及富含钙离子的矿物,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钙离子释放性能。其具有多层结构,每层具有沟槽状微观结构。所述多层导管由胶原凝胶成膜卷曲成圆管状,制作简单方便,导管含有钙离子矿物材料,微量释放无机离子元素,为神经及血管等的再生提供促进作用。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以后可以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神经导管进行搭桥手术,并在神经再生的同时,在生物体内逐步降解吸收。本发明由于采用多层结构,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并且可以通过调整成型过程中水分含量,使其具有一定孔隙率,利于神经修复时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运输。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生物医用材料技术,具体为一种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尤指一种缓释钙离子的具有微纳结构胶原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周围神经缺损是临床最常见的创伤之一,据报道每年其发生例数占创伤病人的1.5%~4.0%,国内高达60万~90万例/年。临床上,相较于皮肤、软组织、关节、骨等损伤,神经损伤处理更为困难,恢复期长,缺乏有效措施,有时预后不理想。神经损伤会使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远端肢体出现完全的感觉和/或运动功能的缺失,如果断端损伤且未经有效手段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结缔组织会阻碍神经生长修复,形成神经瘤样组织,最终造成无法逆转的功能障碍,导致严重肢体残疾,给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都带来巨大的损害。
短距离缺损可以进行神经断端直接无张力吻合。而长距离缺损的修复,是临床上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自体神经移植桥接修复神经断端,即使该方法被认为是临床工作的“金标准”,其仍有许多缺点:诸如神经来源有限,供体神经的功能受损,供区手术疤痕形成及感染风险等,且研究表明,只有40%~50%的病人在接受自体神经移植后能实现运动功能的完全恢复,所以需要寻找替代自体神经移植的方法。
随着生物医用材料和组织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使用神经导管桥接缺损神经的两断端,促进周围神经修复。如,化学材料聚乙烯、聚乙醇酸、聚乳酸等;生物材料壳聚糖、明胶等;生物体管状支架动脉、静脉和肌膜管等都曾被试图用来制备导管。但由于化学材料生物相容性较差,生物材料及生物体管的力学性能较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修复效果不佳,临床应用局限。
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在结构相对简单的神经导管,其修复长神经缺损效果确切。且经CFDA批准临床应用神经导管产品绝大多数为此类。但大多数此类神经导管很难兼顾良好的机械强度(手术操作及阻隔软组织长入)、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及营养物质代谢运输)、可控的体内降解(体内降解不佳)或无法提供修复所需的生物促进作用(功能单一,仅物理桥接神经断端),不能更好的促进神经再生。
临床上长期期盼一种制备过程简单、机械强度适宜、生物相容性能好、方便体内降解、且方便、安全、有效的周围神经修复材料的出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神经导管由胶原凝胶成膜卷曲成圆管状,制作简单方便,导管含有矿物材料,微量释放无机离子元素,为神经及血管等的再生提供促进作用,促进神经轴突生长,同时钙离子随材料降解释放,避免局部钙离子浓度陡增,不影响雪旺细胞在神经再生中的重要作用,使管内的神经组织能够更好地生长。同时,附着矿化胶原导管避免纯胶原导管降解过快,使得导管降解速度易于调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缓释钙离子的具有微纳结构胶原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人工神经导管,其主要成分为生物体内可分解吸收的胶原蛋白及富含钙离子的矿物,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钙离子释放性能。其具有多层结构,每层具有沟槽状微观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17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