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6系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移动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81810.X | 申请日: | 2020-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79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钟皓;宋酩;杨达彬;杨仲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宏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02 | 分类号: | C22C21/02;C22C21/08;C22C21/18;C22C21/16;C22F1/043;C22F1/047;C22F1/057;H05K5/04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曹柳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移动 终端 | ||
本发明属于铝合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6系铝合金,包含有0.7~1.1wt%的镁,0.5~1.1wt%的硅,0.5~1.0wt%的铜,0<锰≤0.15wt%,0<铁≤0.1wt%,0<铬≤0.1wt%,0<钛≤0.05wt%,小于等于0.05wt%的锌,以及余量的铝,其中,Mn、Cr和Ti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0.02~0.25wt%,Mn和Fe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0.02~0.2wt%。本发明6系铝合金,具有优异的抗拉伸强度、屈服强度等力学性能,同时具有塑性好,耐腐蚀性强,焊接加工性能好等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铝合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6系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6系铝合金由于具有较高的强度,且相对于7系铝合金具有更好的塑性、耐腐蚀性以及焊接加工性能,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军用及民用各领域。该系合金的主要强化方式有:固溶强化、时效强化和晶粒细化强化。在一些现有技术中,通过控制6系铝合金的等轴晶粒尺寸,细化晶粒尺寸,提升铝合金材料的屈服强度,但该方法对6系铝合金屈服强度仅能提高到300MPa左右,仍是常规6系铝合金可达到的强度。在另一些现有技术中,通过提高Mg、Si、Cu主合金元素的含量以及提高Mn、Cr、Zr微量元素的含量,来提高强化相的含量,从而提高铝合金材料的屈服强度达到400MPa。但添加过多的Mg、Si、Cu元素,将在材料中形成大量的粗大Mg2Si相,不利于后续该相的充分溶解。而提高微量元素的含量,容易形成大量的含Fe相,降低材料塑性或者疲劳性能,且增加制造成本。此外,一味的增加Mg、Si、Cu及微量Mn、Cr、Zr元素,也会对材料其他性能如导热性能、阳极性能等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目前针对6系铝合金材料的屈服强度、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仍有待进一步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6系铝合金材料,旨在解决现有6系铝合金材料屈服强度、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较差,限制了6系铝合金材料的在5G通信等领域的应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6系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6系铝合金材料,以所述6系铝合金材料的总质量为100%计,包含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
余量为Al;其中,Mn、Cr和Ti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0.02~0.25wt%,Mn和Fe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0.02~0.2wt%。
优选地,以所述6系铝合金材料的总质量为100%计,包含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
余量为Al;其中,Mn、Cr和Ti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0.02~0.15wt%,Mn和Fe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0.02~0.1wt%,且Mn和Fe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不为0.1wt%。
优选地,所述6系铝合金材料中包含等轴晶组织和纤维状组织。
优选地,,所述等轴晶组织和所述纤维状组织的体积比为1:(0.5~1.5)。
优选地,所述6系铝合金材料的屈服强度大于430MPa,拉伸强度大于440MPa。
相应地,一种6系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按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6系铝合金材料中金属元素含量获取金属原料组分,铸锭后依次进行均质处理、冷却处理、挤压处理和时效处理,得到6系铝合金材料。
优选地,所述均质处理的步骤包括:将铸锭后的金属材料在温度为570~580℃的条件下保温2~10小时;和/或,
所述冷却处理的步骤包括:将均质处理后的金属材料在3~8小时内冷却至300℃以下;和/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宏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宏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18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