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体物造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88674.7 | 申请日: | 2020-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9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八角邦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
主分类号: | B29C64/112 | 分类号: | B29C64/112;B33Y10/00;B33Y8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造形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立体物的内部较容易地形成空洞的立体物造形方法。立体物造形方法是通过在作业面层叠墨层来形成层叠体的立体物造形方法,该立体物造形方法包括:空隙部形成工序,在作业面上或者在形成于作业面的墨层的最上层的包围预定区域的范围层叠墨层,从而形成由墨包围的空隙部;和悬垂部形成工序,对于要包含空隙部的墨层层叠新的墨层的情况,在面向空隙部的墨上配置新的墨时,通过设为使墨的一部分以空隙部的外形形状不崩溃的范围的层叠角度向空隙部的内侧突出了的状态,从而形成随着朝向上方而自空隙部的外周侧向内侧伸出且包围空隙部的悬垂部。
技术区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体物造形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利用三维打印机层叠造形材料来造形的立体物,为了谋求例如轻量化、材料费的削减等目的,已知一种在立体物的内部形成空洞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711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2178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方法是如下这样的:在层叠体形成凹部,利用盖构件或者固形物堵塞凹部后,在盖构件或者固形物上层叠新的墨层,以在立体物设置内部空洞。在该情况下,若例如盖构件或者固形物倾斜地进行堵塞,则会与喷出墨的喷头相干涉,因此难以形成具有空洞的立体物,还会成为故障的原因。因此,利用盖构件或者固形物堵塞凹部的工序无论是自动还是手动都要求严密的精确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较容易地形成包围空隙部的悬垂部的立体物造形方法。
本发明的立体物造形方法是通过在作业面层叠墨层来形成层叠体的立体物造形方法,该立体物造形方法包括:空隙部形成工序,在所述作业面上或者在形成于所述作业面的所述墨层的最上层的包围预定区域的范围层叠所述墨层,从而形成由所述墨包围的空隙部;以及悬垂部形成工序,对于要在包含所述空隙部的所述墨层层叠新的所述墨层的情况,在面向所述空隙部的所述墨上配置新的所述墨时,通过设为使所述墨的一部分以所述空隙部的外形形状不崩溃的范围的层叠角度向所述空隙部的内侧突出了的状态,从而形成随着朝向上方而自所述空隙部的外周侧向内侧伸出且包围所述空隙部的悬垂部。
采用本发明,能够在墨层的一部分形成空隙部,并自空隙部的外周侧以空隙部的外形形状不崩溃的范围的层叠角度向内侧形成悬垂部。由此,能够较容易地形成包围空隙部的悬垂部。
另外,在上述的立体物造形方法中,该立体物造形方法还包括:空洞部形成工序,通过在所述悬垂部上配置所述墨来堵塞所述空隙部,从而形成空洞部。由此,能够在立体物的内部较容易地形成空洞部。并且,与在立体物的内部设置凹部并利用盖构件或者固形物进行堵塞来形成空洞部的方法相比,无需盖构件或者固形物,空洞部的配置、容积等的设计的自由度得到提高。
另外,在上述的立体物造形方法中,也可以是,所述悬垂部形成工序包括:在一部分向所述空隙部的内侧突出了的状态的所述墨上重叠配置多层所述墨。由此,作业面与悬垂部的内侧的壁面形成的角度变大,因此能够使悬垂部的形状不会崩溃,而较为稳定。
另外,在上述的立体物造形方法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悬垂部形成工序中,以使所述作业面与所述悬垂部的内侧的壁面形成的角度为60°以上且90°以下的层数来重叠所述墨。由此,能够使作业面与悬垂部的内侧的壁面形成的角度足够大,因此能够使悬垂部的形状不会崩溃,而较为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御牧工程,未经株式会社御牧工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86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