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间隔针织物区段、用于形成加热衬里的方法和内部构件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91913.4 | 申请日: | 2020-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5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S·米勒;J·魏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米勒纺织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21/14 | 分类号: | D04B21/14;B60R13/02;H05B3/4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董华林 |
地址: | 德国维尔河畔***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间隔 针织物 区段 用于 形成 加热 衬里 方法 内部 构件 | ||
1.一种间隔针织物区段(1),所述间隔针织物区段尤其是作为加热衬里使用,所述间隔针织物区段包括第一针织物层(2)和第二针织物层(3),所述第一针织物层和第二针织物层分别具有沿生产方向(P)延伸的线圈纵行和沿横向(Q)延伸的线圈横列,并且所述间隔针织物区段包括连接各针织物层(2、3)的间隔丝(4),其中,所述各针织物层(2、3)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由不导电的丝形成的基本结构和附加的导体丝(5a、5b),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丝(5a、5b)沿生产方向(P)局部地在功能区域(7)中结合到所配设的针织物层(2、3)中并且在多个线圈横列上延伸的连接区域(8)中通过浮线放置在所配设的针织物层(2、3)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区段(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区域(8)在至少十个线圈横列上延伸。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区段(1),其特征在于,至少在第一针织物层(2)中存在导体丝(5a),其中,第一针织物层(2)的导体丝(5a)在功能区域(7)中分别通过第一数量m5的线圈纵行引入第一针织物层(2)中。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区段(1),其特征在于,至少在第一针织物层(2)中存在导体丝(5a),其中,第一针织物层(2)的导体丝(5a)在功能区域(7)中分别通过第一数量m的线圈纵行引入第一针织物层(2)中,并且沿着线圈横列,在第一针织物层(2)的相邻的导体丝(5a)之间的距离相应于第二数量n的线圈纵行,其中,所述第二数量n大于第一数量m。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区段(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针织物层(2)的导体丝(5a)分别由设有绝缘部的金属丝形成。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区段(1),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丝具有在25μm至200μm之间的直径和在1Ω/m至280Ω/m之间的阻抗。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区段(1),其特征在于,至少在第二针织物层(3)中存在导体丝(5b),其中,第二针织物层(3)的所述导体丝(5b)或所述导体丝(5b)的至少一部分在功能区域(7)中在沿横向(Q)确定的第一宽度(b1)上结合到第二针织物层(3)中,其中,沿横向(Q)看沿两个方向,第二宽度(b2)邻接于第二针织物层(3)的导体丝(5b)或导体丝(5b)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宽度大于第一宽度(b1)并且没有导体丝(5b)。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区段(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针织物层(3)的导体丝(5b)由金属绞合线形成。
9.按照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区段(1),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在1mm至20mm之间。
10.按照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区段(1),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区域(7)沿生产方向(P)在10cm至200cm之间的第一长度(l1)上延伸,并且所述连接区域(8)沿生产方向(P)在0.5cm至15cm之间的第二长度(l2)上延伸。
11.按照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区段(1),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度处于5cm至100cm之间。
12.一种用于由按照权利要求1至11之一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区段(1)形成加热衬里的方法,其中,在连接区域(8)上进行电触点接通,尤其是通过焊接进行电触点接通。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将在导体丝(5a、5b)下方的连接区域(8)的至少一部分切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米勒纺织品有限公司,未经米勒纺织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9191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处理装置、车载照相机系统和图像处理方法
- 下一篇: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