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群隔离顶管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91917.2 | 申请日: | 2020-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69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印昌;吴正恺;姜弘;王晓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11/14;E21D1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31304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离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管群隔离顶管施工方法,地面存在变形敏感的构筑物;步骤如下:首先,在顶管始发井的侧墙预埋若干无缝钢管导向管;其次,采用微型顶管技术在相应的所述顶管上方打设若干无缝钢管,形成肋管群;每一所述无缝钢管均沿相应的所述无缝钢管导向管从所述始发井伸出,穿入所述顶管的接收井;再次,在所述无缝钢管打设完毕后,再在每一所述无缝钢管中注入浆液;待所述浆液凝固后,所述肋管群施工完毕;最后,进行所述顶管的施工。本发明兼顾经济性与实用性,在不开挖或者破坏顶管段上部土体的情况下,有效隔离顶管施工时对上部土体的扰动,减小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减少隧道埋深,节约地下空间,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顶管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管群隔离顶管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顶管法是一种对地面构筑物影响较小的施工方法,常通过控制顶管上部覆土厚度来控制对地表的影响。但随着顶管断面尺寸越来越大,通过加厚覆土厚度以控制变形将带来如下不利因素:
(1)覆土变大导致管片厚度加大;
(2)导致顶管工作井及隧道的明挖暗埋段加长,开挖深度加大,直接提高了工程风险与造价;
(3)导致占用更多宝贵的城市地下空间。
为避免以上不利影响,目前有方法将管幕法与顶管法结合,先采用管幕顶进,形成完整管幕后,再在管幕内用顶管机切削顶进。该工法有效控制了地表变形,间接减少了隧道所需覆土。
但该工法有如下几点缺点:
(1)造价高昂;
(2)管幕作为施工阶段支承结构,须设计的较为强大,但在永久结构施工完毕后即失去作用,较为浪费。
(3)管幕施工亦需顶进,其尺寸较大,一般直径为800~1000mm左右,对地表亦有影响。
(4)管幕施工须采用花管注浆,以便形成强大的竖向支承结构,但注浆本身容易导致地表发生变形。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管幕施工法进行改进,能够适应地面存在变形敏感的构筑物的场合,增加管幕施工法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管群隔离顶管施工方法,实现的目的是能够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有效控制地面变形的暗挖施工方法,可用于保护顶管上方类似于铁路轨道等变形敏感的建构筑物,并可使顶管段减少上部覆土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管群隔离顶管施工方法,地面存在变形敏感的构筑物;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顶管始发井的侧墙预埋若干无缝钢管导向管;
步骤二、采用微型顶管技术在相应的所述顶管上方打设若干无缝钢管,形成肋管群;每一所述无缝钢管均沿相应的所述无缝钢管导向管从所述始发井伸出,穿入所述顶管的接收井;
每一所述无缝钢管的打设仰角须与相应的所述顶管仰角保持在1:1至1:1.2的范围内,打设长度范围应超出地面的所述构筑物外边线4m以上;
步骤三、在所述无缝钢管打设完毕后,再在每一所述无缝钢管中注入浆液;待所述浆液凝固后,所述肋管群施工完毕;
步骤四、所述肋管群施工完毕后,进行所述顶管的施工。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三中所述浆液为水泥浆液。
优选的,所述变形敏感的构筑物为有轨电车轨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预设肋管群,减少顶管对地表构建筑物变形影响,间接减少覆土,减少隧道埋深,节约整个工程造价,经济效益显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919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