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甜菊糖母液中提取莱包迪苷D和莱包迪苷M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92863.1 | 申请日: | 2020-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73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江伟;魏士明;李俊;孙平;任连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全凯生物基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H15/256 | 分类号: | C07H15/256;C07H1/08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胡建华 |
地址: | 21004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甜菊糖 母液 提取 莱包迪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甜菊糖母液中提取莱包迪苷D和莱包迪苷M的方法,其是将甜菊糖母液上样到含有固相吸附材料的色谱分离柱中,用洗脱液洗脱,收集洗脱液,将洗脱液合并,蒸发结晶,即得莱包迪苷D和莱包迪苷M的混合物;其中,所述的固相吸附材料是以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为骨架结构;所述的固相吸附材料的粒径为5~30μm,比较面积为400~1000m2/g,孔径为80~1000A,孔容为0.6~1.2cm3/g。该方法工艺过程简单,分离效率高、工艺废液低。所得莱包迪苷D和莱包迪苷M产品纯度在95%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基原材料分离纯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甜菊糖母液中提取莱 包迪苷D和莱包迪苷M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甜叶菊原产于巴西和巴拉圭交界的高山草地,当地人使用甜叶菊作为甜茶或者甜味 剂。我国1976年将甜叶菊引入,并且成功种植。目前我国福建、云南为甜叶菊种植地, 每年种植大量的甜叶菊。
甜菊糖苷是多种结构相似的二萜类化合物。常温下呈白色粉末状,极易溶于水、乙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目前是继蔗糖、甜菜糖外的“世界第三糖原”。同时其甜度高 (约为蔗糖的150~300倍)、热量低(约为蔗糖的1/300)。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 病等病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且未发现其具有任何毒性和副作用。目前欧盟委 员会已经允许甜菊糖为食品添加剂。甜菊糖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
当前广泛应用的甜菊糖苷有甜菊苷(STV)和莱包迪苷A(RA)也是甜菊叶成分最 高的组分。虽然STV和RA具有相当高的甜度,但是其口感上存在一定的后苦味。有研 究表明莱包迪苷D(RD)和莱包迪苷M(RM)具有更好的口感,同时添加一定比例的 莱包迪苷D和莱包迪苷M可以很好的改善STV和RA的后苦味和风味。
专利CN 107404919 A日本守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提供一种甜味剂组合物,在RA中添加一定比例的RD和RM作为活性成分。最终得到甜味品质接近食用糖的优良的天 然甜味剂。专利CN 109219355 A可口可乐公司使用莱包迪苷M改善甜味剂,使得甜味 剂属性更接近于蔗糖甜味。
综上所述,使用莱包迪苷D和莱包迪苷M作为甜味调节剂已经被广泛的验证。但 是从甜菊糖母液中分离纯化莱包迪苷D和莱包迪苷M的技术仍然不成熟,造成甜菊糖 作为甜味剂的局限性。
目前国际上主要还是针对STV和RA等组分的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我国大部分甜菊苷生产企业也只是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初步的提取STV和RA。然而吸附后甜菊糖母液 糖(提取STV和RA后的母液糖)中含有莱包迪苷D和莱包迪苷M。目前并没有很好 处理方法,往往将母液糖直接当废弃物排掉。这就造成的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造成 的环境的污染。
针对以上情况有研究者对RD和RM的分离做了一定的工作。专利CN 103709215 B一种从甜菊糖结晶母液糖中提取莱包迪苷D的方法,通过一次结晶,固液分离得到50% 左右的RD产品。专利CN 102060892 B甜菊糖苷RD的提纯方法使用大孔吸附树脂吸 附分离RD,可得到纯度40%以上的RD产品,后续需要通过精制可得到纯度95%的RD 产品。专利CN102796152 A制取高Reb-D甜菊糖苷的方法,使用多柱二次树脂串联吸 附提纯甜菊糖苷,其中使用到预处理、脱盐、吸附、解吸附、脱色、离子交换、纳滤、 结晶等工艺最终得到高纯度的莱包迪苷D产品,其中莱包迪苷纯度80%以上。专利 CN108864222A一种高纯度甜菊糖苷RD和RM的制备方法,使用非极性吸附树脂Super 200-X19对甜菊糖母液处理,分离纯化得到RD和RM产品。
以上的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重结晶的方法需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且 过程繁琐,能耗较大不利于工业放大;2、大孔吸附树脂只能得到相对纯度的莱包迪苷 D和莱包迪苷M产品,同时里面还含有其他甜菊糖苷成分,同时多柱串联对产地、设 备需求过大,一次投入高;3、RA、STV、RD、RM结构相似,单一非极性吸附树脂色 谱分离技术很难做到高纯度单一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全凯生物基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全凯生物基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928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性能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自动进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