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增氧减排旱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99769.9 | 申请日: | 2020-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5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建;张俊;黄山;董文军;陆长婴;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A01B79/00;A01G22/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商秀玲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增氧减排旱耕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稻田增氧减排旱耕方法。该方法包括:(1)前茬作物收获后,秸秆全量粉碎匀抛还田;(2)旱耕作业优化;一熟稻区采用一翻一旋轮耕方式;或,稻麦轮作区采用水稻季翻耕、干旋碎垡,小麦季旋耕方式;或,双季稻区采用冬季石灰改土、翻耕及春季早稻旋耕、晚稻旋耕方式;(3)无动力搅浆、埋稻茬。与传统的水耕水整相比,本发明改善水稻生长前期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减少还原性物质毒害作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促进根系生长;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改良稻田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稻田增氧减排旱耕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秸秆全量还田是解决水稻秸秆的主要途径。现有主要稻作系统(北方一熟稻区、稻麦轮作区和双季稻区)秸秆还田量大、还田难和稻田甲烷排放高等问题凸显。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前期稻田土壤状况影响较大,移栽(或播种)前泡水整地,一直持续到分蘖盛期晒田,该段时间土壤始终处于还原状态,加之大量秸秆投入,更是加剧稻田还原状态,导致缓苗期延长,分蘖初期僵苗、硫化氢毒害、烂根,CH4排放高等问题,限制了秧苗早发快发。
生产上针对这类问题,主要通过改变耕作方式和前期水分管理方式来解决,比如,旱整地,旱直播等。旱整地仅仅是将传统的泡田整地改为整地后泡深水搅浆耙田,但高强度打浆后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中氧含量和有效养分含量降低,不利于水稻生长早期群体构建;旱直播作业目前在生产中仍存一些问题,如秸秆还田量大导致播种质量不高,杂草严重和倒伏风险大等。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稻田增氧减排旱耕方法以缓解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善土壤氧化还原性,并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水稻旱耕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该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稻田增氧减排旱耕方法,包括:
(1)前茬作物收获后,秸秆全量粉碎匀抛还田;
(2)旱耕作业:
一熟稻区采用一翻一旋轮耕方式;
或,稻麦轮作区采用水稻季翻耕、干旋碎垡,小麦季旋耕方式;
或,双季稻区采用冬季石灰改土、翻耕及春季早稻旋耕、晚稻旋耕方式;
所述一翻一旋轮耕方式具体为:
第1年秋季进行翻耕,所述翻耕的深度为18cm-20cm,达到深浅一致,不出堑沟,扣垡严密,不重不漏;第2年秋季进行反旋深埋旋耕,所述反旋深埋旋耕的深度为15cm-22cm,达到无漏耕,无暗埂,不拖堆,整地后达到地表平整,秸秆与根茬无外漏的效果;
所述稻麦轮作区的水稻季的翻耕的深度为25cm-30cm;
所述稻麦轮作区的小麦季的旋耕的深度为10cm-12cm;
所述冬季石灰改土、翻耕每3-4年一次,具体方式为:在前茬晚稻收获后,翻耕晒垡,所述翻耕的深度为20cm-25cm,同时配合石灰施用作业;
所述春季早稻旋耕、晚稻旋耕的深度为14cm-16cm;
(3)无动力搅浆、埋稻茬:
对于所述一熟稻区,在春季土壤冻融结束后进行耙地,先灌跑马水保证田面无积水,湿润4-6天后,灌1-2cm水层,进行无动力搅浆、埋稻茬;
对于所述稻麦轮作区,干旋碎垡后上水泡田2天,水深1-2cm,进行无动力搅浆,埋稻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997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屏蔽栅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微震动车辆安检方法及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