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过碳酸钠的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00308.9 | 申请日: | 2020-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69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元元;张桐;曾其玲;何丹;冯星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代理公司: | 重庆缙云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0237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碳酸钠 石油 污染 土壤 修复 | ||
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过碳酸钠的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法,其原理是:邻苯二酚亚铁络合物进入预处理土壤后,所络合的亚铁离子可催化过碳酸钠释放出的过氧化氢构成芬顿反应以去除石油烃,水溶液中及石油烃降解过程中产生的H+可与反应生成CO2,又与芬顿反应产生的OH‑中和生成水,土壤中仅保留有邻苯二酚盐和吐温80,而吐温80易生物降解,实现污染土壤的绿色环保型修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过碳酸钠的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法。
背景技术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对于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土地资源显得尤其重要。石油已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能源之一,随着石油产品需求量增加,大量的石油及其加工品进入土壤,给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造成土壤的石油污染日趋严重,这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在石油生产、储运、炼制、加工及使用过程中,由于事故、不正常操作及检修等原因,都会有石油类的溢出和排放,对环境(土壤、地面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目前,中国勘探、开发的油田和油气田共400多个,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和自治区,油田的主要工作范围近20万km2,覆盖地区面积达32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其中,480万hm2土地的石油含量可能超过安全值。在中国,当前石油年产量已超过1.8×1011kg,每年新污染土壤1.0×108kg。有资料表明,对于稳定运行5年左右的油井井场土壤,石油污染强度可达1.0×103~1.0×104mg/kg,而中国主要石油化工和油田区土壤中石油烃含量高达5%~9.4%,石油开采区井口附近土壤石油烃含量为5.3%~7.5%。
石油污染物会堵塞土壤孔隙,降低土壤的透气、透水性,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改变土壤成分,造成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区系的变化。石油污染物还会扰乱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其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另外石油烃中的某些组分通过生物富集,进入动物或人体后会产生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效应,如稠环芳香烃可致癌致突变,苯系物可引发贫血、血性白血病等。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在性质上基本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物理、生物及化学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有:换土法、光催化法、土壤气相抽提法、热熔玻璃化方法、焚烧法等方法。尽管物理修复技术速度快,但能耗高,且物理修复技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原理是:某种植物或微生物对特定的土壤污染物有降解作用,这些生物可以通过新陈代谢来分解污染物。生物修复技术一般情况下适用于污染程度较小土壤的修复。高污染状况下微生物较难存活,故对土壤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有限。生物修复技术对土壤环境比较敏感,而且修复周期长,稳定性较差。化学修复技术是将化学药剂加入到土壤中,与污染物接触并相互作用,最终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被氧化、还原、分离、分解或转化甚至被去除。化学修复方法有:化学氧化法、溶剂增溶法、淋滤冲洗法等。化学氧化法向土壤中投加的氧化剂,通过氧化反应实现土壤污染物的去除。与物理、生物修复技术相比,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具有修复速度快、对土壤应用条件要求低、对污染物种类及污染程度适用范围广,能处理污染程度较高的石油污染土壤等诸多优点,但是化学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品,处理成本较高,且由于药剂残留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现有技术中(专利CN 105344704 A)提供了一种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中,需要在沉淀后的污染土壤中,加入过硫酸钠、硫酸亚铁、柠檬酸和水后进行搅拌以此来处理土壤。上述方法因为原料和工艺的原因,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但导致了土壤酸化的新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还是没有完美地解决石油污染土壤修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过碳酸钠的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03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