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吸湿凉爽功能的纬编面料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00448.6 | 申请日: | 2020-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00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张佩华;程隆棣;杨阳;沈为;付少举;钱娟;任钦;江妮;梁梦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4B1/10 | 分类号: | D04B1/10;D04B1/12;D01D5/253;D01F1/10;D01F6/9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徐俊 |
地址: | 2016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吸湿 凉爽 功能 面料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吸湿凉爽功能的纬编面料,属于功能针织面料技术领域。包括1+1罗纹型排针配置的成圈、浮线、单面编织组合而成的复合组织面料,该面料为双层结构,与人体皮肤接触的内层为凉感吸湿导湿层,外层为散湿散热层。本发明采用纬编罗纹排针配置的成圈线圈、不工作浮线两种成圈方式的双面编织结构,利用成圈线圈的沉降弧连接织物两面,同时利用部分织针单面编织,有效减轻了织物的厚度;优选凉感锦纶长丝与改性聚酯长丝交织而成。面料兼具织物轻薄、导湿、吸湿、凉感等功能于一体,适于制备夏季高湿环境穿着的运动针织服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吸湿凉爽功能的纬编面料,属于功能针织面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温度居高不下,并且紫外线辐射强烈,人体极易大量出汗,在人体周边形成一个高温高湿的微气候环境。穿戴的纺织品如果不能迅速将汗液、热量导向织物外环境,人体不仅会产生粘湿、闷热等不舒适感,而且极易给细菌提供优良的生存条件和增加中暑的风险,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因此,为使纺织品能满足消费者对夏季服装或运动装要求,以及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运动员、士兵或者工业工人等对凉爽舒适服装的需求,吸湿凉爽型纺织品应运而生,并且研究、开发吸湿凉爽型纺织品成为夏季以及在极端环境条件下服装用纺织品的必然趋势。
吸湿凉爽型纺织品主要是指纺织品具有良好的吸湿、导湿、散热性能,能起到快速降温、形成穿戴人体周边干爽的微气候区,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依旧能使人体皮肤保持凉爽舒适的纺织品。目前有关吸湿凉爽纺织品制备技术,主要为凉感功能纤维制备,或选用凉感功能纤维经双层结构织物制备,或经凉感功能整理而成,开发的产品或以接触凉感功能为主,或以单向导湿快干功能为主。为兼具导湿、吸湿、凉感功能于一体,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集功能原料优选、纬编双层组织结构设计与单向导湿功能再提升的吸湿凉爽纬编针织面料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如何制备具有吸湿凉爽功能的纬编面料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吸湿凉爽功能的纬编面料,包括面料本体,该面料本体设为1+1罗纹型排针配置的成圈、浮线、单面编织组合而成的复合组织;面料设有内外双层;所述与人体皮肤接触的内层设有凉感吸湿导湿层,设有由连续数针不完全罗纹编织的正面线圈纵行和数针1隔1单面交替编织的正面线圈纵行组合而成的平整表面;所述外层设有散湿散热层,由数横列连续单面编织的正面线圈与数横列矩形凹凸结构的线圈横列交替配置而成。
优选地,所述矩形凹凸结构的线圈横列由双面编织的正面线圈纵行与1隔1单面交替编织的反面线圈纵行组合配置而成,且1隔1单面交替编织的反面线圈纵行凹陷于织物表面。
优选地,所述内层采用添加功能母粒并经亲水改性、十字形截面、70D/68F凉感锦纶长丝。
优选地,所述内层添加功能母粒为玉石。
优选地,所述外层采用50D/72F阳离子改性聚酯长丝。
优选地,所述织物内层,采用12针1+1不完全罗纹编织的正面线圈纵行和6针1隔1单面交替编织的正面线圈组合而成。
优选地,所述矩形凹凸结构的线圈横列,采用6横列双面编织的正面线圈与3横列1隔1单面交替编织的反面线圈组合配置,且凹陷的反面线圈以位移形式设于外层织物表面构成菱形凹陷网眼效应。
优选地,所述面料本体的平方米克重设为130-140g/m2。
优选地,所述内层表面采用可提高液态或气态水传输性能的疏水性图文印花单向导湿后整理的处理方法。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吸湿凉爽功能的纬编面料,面料兼具织物轻薄,导湿、吸湿、凉感等舒适功能于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04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