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溶藻菌、筛选方法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01591.7 | 申请日: | 2020-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9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王美娟;张文艺;张小梅;薛静静;许明宸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Q1/04;C02F3/34;C12R1/01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藻菌 筛选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溶藻菌、筛选方法及应用,其溶藻菌类芽孢杆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控藻的微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溶藻菌、筛选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每年夏秋季节太湖、巢湖、滇池等我国一些重要流域水华频发,有害水藻水华(HAB)严重影响渔业生产、居民用水安全以及区域生态安全。铜绿微囊藻是太湖流域HAB的优势藻种之一,因其产生的藻毒素毒性大、难降解、可被生物富集,已成为水环境中的公害。后来在实践中发现太湖水系HAB爆发期间,当地农民用含HAB的藻水灌溉水稻田,而水稻田水中并未出现蓝藻,猜测稻田中的植物根部或微生物具有溶藻作用。因此,考虑到从自然稻田土壤中筛选一株生态适应性好的溶藻菌具有可行性。
然而,溶藻菌控藻研究首先就是要从土壤中分离出高效溶藻菌。现阶段分离筛选溶藻菌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细菌培养液感染藻细胞,通过测定叶绿素a(Chl-a)浓度考察溶藻率,但该方法筛选出的溶藻菌生态适应性及应用价值有待考虑,且未能排除培养基对藻细胞生长产生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从土壤中、尤其是水稻根系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良好溶藻性能的菌株,并将该菌株应用于控制蓝藻中的优势藻类铜绿微囊藻,以降低蓝藻爆发的几率。
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溶藻菌XXG,经鉴定为其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现保藏于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生物中心(CGMCC),保藏时间为:2019年4月1日,保藏编号:CGMCCNo.1750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筛选该溶藻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土壤和藻类细胞液混合培养,在温度28℃~30℃条件下振荡混合5-10d,直至培养液颜色发生变化;
2)取一定量经步骤1)后的培养液用新鲜的藻类细胞液按比例定容,采用与步骤1)相同的培养条件重复操作至少3次,获得富集菌液;
3)将富集菌液稀释,将稀释菌液进行平板涂布,进一步培养2-3d,挑取不同单菌落并多次平板划线培养得到纯化菌株;
4)用藻类细胞液对纯化分离的各个单菌落检测其溶菌效果,筛选出溶藻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土壤选自水稻根系土壤。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藻类选自蓝藻水华藻种,主要采用的是铜绿微囊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步骤1)和步骤2)观察培养液是否发生黄化;所述步骤4)中比较不同菌种所对应的检测液的黄化程度。
本发明还提供了将所述的溶藻菌在去除水系中铜绿微囊藻的应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选取对数生长期的溶藻菌去除水系中铜绿微囊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投入的溶藻菌与铜绿微囊藻的体积比为5.0%-6.0%,投入的时间间隔为5-8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15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