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斜拉索的防风雨激振装置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02838.7 | 申请日: | 2020-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050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肖衡林;熊豪文;刘永莉;郭斌;万娟;马强;陈智;李晨旭;杨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16 | 分类号: | E01D19/16;E01D21/00;E01D101/3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杨宏伟 |
地址: | 43006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斜拉索 风雨 装置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斜拉索的防风雨激振装置及施工方法,装置包括从内至外依次包裹在斜拉索上的护套管、海绵层和导热套管,所述海绵层和导热套管之间设有加热丝,所述导热套管四周设有用于排水的导水孔,所述加热丝为电阻丝或者加热光纤,所述导热套管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温控器。首先在斜拉索表面环绕护套管;然后在护套管表面缠绕并绑扎多孔吸水海绵;之后在多孔吸水海绵上螺旋缠绕电阻丝;将导热套管套在绑扎好多孔吸水海绵的斜拉索上,在导热套管两端分别盖上套管盖;本发明结构简单,原理独创性好,从技术原理上防止了斜拉索风雨激振现象,大幅度提高桥梁安全性和斜拉索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领域,涉及一种桥梁斜拉索的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斜拉索的防风雨激振装置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今的斜拉桥的建设过程当中,大跨度斜拉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变化,其主要是运用斜拉索作为其主要的支撑系统,但斜拉索在使用的过程中,超长支撑电缆在风雨、覆冰等其他负载的作用下很容易出现大的振动。其在风雨组合条件下会出现风雨激振现象,其主要是由风以及雨的组合体所引起的一种大规模的低频振动,在实际的振动过程中对斜拉索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在顺风且风速达到一定时就会在表面上呈现出水线,研究表明,上水线的形成是作为风雨激振的主要原因。振动引起了拉索的疲劳和腐蚀问题,许多斜拉桥因为拉索振动引起部分钢丝破坏,委内瑞拉Maracaibo桥1978年发现有超过500根钢丝损坏,次年发现有3根索完全损坏,不得不更换了全部拉索。另外英国Wye桥、美国P-K桥及我国海印大桥、济南黄河大桥都全部更换了拉索,由于斜拉索的造价高达总造价的25%到30%,所以斜拉索振动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斜拉索在风雨条件下引起振动的问题,提供一种防风雨激振装置,当下雨时,雨水可通过导热套管上表面开的导水孔流入多孔吸水海绵,一方面防止了上水线的形成,另一方面吸了水的海绵饱和之后更能发挥它的减振机理;当斜拉索表面覆冰时,设置在导热套管中的加热装置可通过温控开关自行加热使覆冰融化,也能在冬季寒冷条件下防止斜拉索表面形成冰棱,减小冰棱落下对桥上来往车辆的影响。本发明能够有效防止斜拉索在风雨激振影响下的振动问题。由导热套管、多孔吸水海绵、电阻丝、端盖、温度传感器组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一种用于斜拉索的防风雨激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内至外依次包裹在斜拉索上的护套管、海绵层和导热套管,所述海绵层和导热套管之间设有加热丝,所述导热套管四周设有用于排水的导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丝为电阻丝或者加热光纤,所述导热套管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温控器,利用温控器维持导热套管内温度大于零度。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套管两端设有可拆卸的端盖,所述端盖中部设有供斜拉索穿过的通孔,端盖通过螺纹配合与导热套管相连,所述端盖上设有透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海绵层由多孔吸水海绵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套管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导热套管表面涂覆疏水涂层,所述导热套管上的透水孔至少有两排,其中一排位于斜拉索上表面,一排位于斜拉索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套管上的导水孔的孔径不超过斜拉索的半径,两相邻导水孔中心的间距不小于两孔直径之和的2倍且不小于5cm。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套管和海绵层分段设置在斜拉索上,每段导热套管两端均通过端盖封闭,所述加热丝为沿着斜拉索分布的一整根。
一种上述防风雨激振装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工厂制作斜拉索时,在斜拉索表面环绕护套管;
步骤2、在护套管表面缠绕并绑扎多孔吸水海绵;
步骤3、在多孔吸水海绵上螺旋缠绕电阻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28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