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射式微焦点X射线管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03819.6 | 申请日: | 2020-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3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毛笑儒;戴东辉;高波;郭红云;孙典奎;刘士震;王鹏;段新宇;孙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东华日理学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35/02 | 分类号: | H01J35/02;H01J35/16;H01J3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800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射 式微 焦点 射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射式微焦点X射线管,包括:串联设置的靶极单元,阳极单元、阴极单元、电子云发生单元以及高压套筒单元;所述电子云发生单元与高压套筒单元连接,加电压后生成电子云,电子由所述的阴极单元经由所述的阳极单元发射至所述的靶极单元。所述的靶极单元与所述的阳极单元和阴极单元固定于套管I内,所述的高压套筒单元设置于套管II内,所述的套管I和套管II可拆连接。本发明给出的透射式微焦点X射线管,通过串联设置的靶极、阳极/阴极组件和高压套筒,保证了X射线的转换效率和射线精度。通过开放式封装结构,保证了射线管的主要零部件可更换,克服了传统射线管一体成型的射线管,在部分损坏后,无法更换维修的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射式微焦点X射线管,主要涉及专利分类号H 电学H01 基本电气元件H01J 放电管或放电灯H01J35/00 X射线管。
背景技术
随着无损检测的发展,获得高倍率高质量的图像需求日益增加。对射线管焦点尺寸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认可的微焦点射线管的焦点尺寸在50μm以下。现大多数微焦点x射线管封装结构为封闭式。能做到最小焦点尺寸为5μm。辐射角均在90°以下。而透射式X射线管焦点尺寸可在2μm以下。
现有的透射式X射线管一般采用封闭式设计,射线管损坏后,不能维修,只能报废。而且焦点尺寸相对较大,辐射角小,难以满足高精度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透射式微焦点X射线管,包括:串联设置的靶极单元,阳极单元、阴极单元、电子云发生单元以及高压套筒单元;
所述电子云发生单元与高压套筒单元连接,加电压后生成电子云,电子由所述的阴极单元经由所述的阳极单元发射至所述的靶极单元。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靶极单元与所述的阳极单元和阴极单元固定于套管I内,所述的高压套筒单元设置于套管II内,所述的套管I和套管II可拆连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套管I和套管II铰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高压套筒单元通过设置在所述套管II末端的固定法兰与所述的套管II固定。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高压套筒单元与调整法兰连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高压套筒设置有电子云发生单元和包覆该单元的栅极组件。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阳极单元包括前端部呈锥形的阳极壳体组件,该阳极壳体组件外环绕有聚焦线圈组件,阳极壳体组件后端连接聚焦孔柱,该孔柱外环绕偏转线圈。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靶极单元包括通过可拆连接的靶极和靶极放置座;靶极单元固定在所述阳极单元壳体组件的前端面。
更进一步的,所述阳极壳体组件内部开有轴心孔,轴心孔的前段设有聚焦套固定的聚焦窗口。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电子云发生单元为通过引线与所述高压套筒组件连接的灯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给出的透射式微焦点X射线管,通过串联设置的靶极、阳极/阴极组件和高压套筒,保证了X射线的转换效率和射线精度。通过开放式封装结构,保证了射线管的主要零部件可更换,克服了传统射线管一体成型的射线管,在部分损坏后,无法更换维修的缺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靶极和靶极组件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东华日理学电气有限公司,未经丹东华日理学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38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切条菜刀
- 下一篇:一种蓄水瓶螺纹轨迹顶出式瓶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