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车顶控制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04819.8 | 申请日: | 2020-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54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3 |
发明(设计)人: | 有働武;大内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1/00 | 分类号: | B60R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蒋国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顶 控制台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车顶控制台装置,其构成为:在车辆的车顶的前部下表面固定有控制台外壳(15),将车顶模块(16)从下方插入形成于控制台外壳(15)的收纳部(15e)且通过凹凸卡合(15g、22a)而结合。车顶模块的后壁面(22b)与控制台外壳的前壁面(15h)隔着间隙(α)彼此相向,在后壁面和前壁面的一方形成有凹部(22c),并且在另一方形成有突起部(15i),因此,即使凹凸卡合由于二次碰撞的冲击而脱离,也能通过控制台外壳移动来使凹部与突起部彼此嵌合,据此,车顶模块(16)被保持于控制台外壳(15),从而能防止车顶模块(16)从控制台外壳(15)脱落。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车顶模块从控制台外壳脱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车顶控制台(roof console)装置,其构成为:在车辆的车顶(roof)的前部下表面固定有控制台外壳(console housing),将车顶模块(roof module)从下方插入形成于所述控制台外壳的收纳部且通过凹凸卡合而结合。
背景技术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以下技术:车辆用的车顶控制台具有壳体(case)、盒体(box)、第一弹簧、锁紧装置和第二弹簧,其中,壳体被固定于车顶的下表面;盒体以围绕转动轴芯自如转动的方式被枢支于壳体;第一弹簧对盒体向相对于壳体打开的方向施力;锁紧装置在盒体处于关闭位置时,在打开方向上锁紧盒体;第二弹簧在盒体被从关闭位置推入时产生与推入方向相反方向的施加力,通过该第二弹簧,可防止在施加了因车辆碰撞而引起的冲击力时盒体无意中被打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24573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将车顶模块安装在设置于车辆的车顶的车顶控制台装置的控制台外壳时,为了能够以一键式(one touch)操作进行车顶模块的拆装,有时使车顶模块凹凸卡合于控制台外壳。在该情况下,如果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员的头部与控制台外壳二次碰撞,则有可能由于该冲击使控制台外壳变形,而使凹凸卡合部脱离,从而导致车顶模块从控制台外壳脱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车顶模块从控制台外壳脱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用车顶控制台装置,其构成为:在车辆的车顶的前部下表面固定有控制台外壳,将车顶模块从下方插入形成于所述控制台外壳的收纳部且通过凹凸卡合而结合,所述车辆用车顶控制台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车顶模块的后壁面和所述控制台外壳的前壁面隔着间隙彼此相向,在所述后壁面和所述前壁面中的一方形成有凹部,并且在另一方形成有突起部,通过所述控制台外壳的移动,所述凹部和所述突起部能够彼此嵌合。
另外,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车顶控制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部和所述突起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锥面。
此外,实施方式的卡止孔15g和卡止爪22a与本发明的凹凸卡合相对应。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车辆用车顶控制台装置构成为:在车辆的车顶的前部下表面固定有控制台外壳,将车顶模块从下方插入形成于控制台外壳的收纳部且通过凹凸卡合而结合。因此,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而使乘员的头部与控制台外壳二次碰撞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凹凸卡合脱离而导致车顶模块从控制台外壳的收纳部脱落的情况。但是,车顶模块的后壁面和控制台外壳的前壁面隔着间隙彼此相向,在后壁面和前壁面的一方形成有凹部,并且在其另一方形成有突起部,因此,在控制台外壳由于二次碰撞的冲击而移动时,通过凹部和突起部彼此嵌合使车顶模块保持于控制台外壳,从而能防止车顶模块从控制台外壳脱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48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